拖延多時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將於今年第二季展開,為了爭取時間趕工,連接路將分南、北兩面「同步施工、分階段通車」,其中北面連接路為長約五公里的海底隧道,隧道直徑相當於五層樓的高度,為免工程影響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及海上交通,將史無前例地以大直徑的鑽挖方式,取代傳統的沉管方式興建這條「海龍」。此隧道於二○一八年通車後,將取代大老山隧道成為全港最長行車隧道,同時亦將是全港最長海底隧道。新界西北的居民日後利用該連接路前往赤鱲角機場,將毋須「兜大圈」繞經荃灣、東涌等區,可節省逾廿公里車程,即約十五分鐘時間。
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為雙線雙程分隔車道,全長約九公里,路線始發於大嶼山大壕的北大嶼山公路,利用約一點六哩長的跨海高架行車道,連接機場東北面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這段南面連接路現正招標,預計今年六月動工,二○一六年底完成,可配合大橋通車。
至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東邊往北行,則是北面連接路,使用長約五公里的海底隧道,穿越龍鼓水道,並在屯門內河碼頭旁的新填海區着陸,再利用高架行車道連接日後在屯門四十六區興建的收費廣場。工程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展開,並於二○一八年分階段完成。
目前全港最長的行車隧道為大老山隧道,長約四公里;而紅隧、西隧及東隧三條海底隧道均僅長約兩公里,當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海底隧道通車後,將成為全港最長行車隧道及海底隧道(見表)。
本港過往多次以鑽挖機建造鐵路隧道,今次則首度以大直徑鑽挖方式興建該海底隧道,主要目的是要減低對中華白海豚等的生態影響,同時降低建造期間對繁忙的龍鼓水道的海上交通影響,亦可避免現時供電予機場的海底電纜要改道。承建商將以兩台直徑十四米、相等於逾五層樓高的鑽挖機建造海底隧道,與傳統的沉管方法相比,亦可減少棄置一千一百萬立方米的淤泥。
現時新界西北的居民前往機場,要「兜大圈」繞經荃灣、青衣、東涌等地,數年後連接路通車,配合日後建成的屯門西繞道,將提供一條直接的策略性道路,連接新界西北、北大嶼山、港珠澳大橋及赤鱲角機場。新道路可大幅縮短新界西北及東涌、機場的行車距離,駕駛者可縮減多達廿二公里的車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亦可大幅減省交通時間。
記者劉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