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莫作守財奴 扶貧需兼長短策

本周三特首梁振英將到立法會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除了房屋政策,扶貧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到底新班子扶貧的葫蘆裏賣的是甚麼藥呢?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賣關子,僅表示配合施政報告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將繼續秉持公帑「應使則使」的原則,既不做「守財奴」,亦不做「大花筒」。

「守財奴」一說容易理解,指的是前朝曾蔭權政府以「大市場、小政府」為藉口,美化上台七年無所作為,胡混度日,更以「審慎理財」為由拒絕大力扶貧,出任財爺多年的曾俊華亦因此落得「守財奴」之名。由於前朝政府無心扶貧,結果搞到社會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一方面是政府庫房年年水浸,被譏為「肥到着不到襪」;另一方面是窮人突破百萬之眾,平均每七個市民就有一個是窮人,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梁振英政府力圖撥亂反正,將扶貧作為施政重點,亦重設扶貧委員會,到底扶貧力度有多大,決心有多堅,很快就見分曉。

至於曾俊華表示政府扶貧不會做「大花筒」,則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不錯,港府一向有浪費公帑的傳統,審計報告年年批評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大花筒的陋習,包括熱衷周遊列國、豪住豪遊,以及為自己人加薪謀福利開職位大手大腳。但在扶貧方面,港府向來錙銖必較,小恩小惠,「大花筒」未之有也。老實說,如果政府在扶貧方面放開手腳,貧困問題早就解決了,何至於鬧到怨聲載道的地步?

如此看來,所謂扶貧「大花筒」,應該是指去年港府首次向市民人均派錢六千元,引起不少批評。其實,市民不滿的不是派錢,而是曾蔭權政府混帳無能,連派錢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搞到漏洞百出,一塌糊塗。市民更加不滿的是,曾蔭權政府拒不承認香港存在貧窮問題,一味以治標尚且不能遑論治本的短期派糖措施敷衍了事,企圖博取掌聲,最終事與願違,歷年來派糖累計高達二千億元之巨,但既沒有收到扶貧效果,更未能收買民心,反而造成貧窮問題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前朝政府扶貧失敗,為梁振英政府留下深刻的教訓,扶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必須有長遠規劃,配合以短、中、長期措施。短期措施當然是繼續派糖,如今百物騰貴,基層市民水深火熱,亟待援手,加上梁政府民望長期在低處徘徊,派糖有助減少怨聲。至於中、長期扶貧措施,則是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包括拓寬經濟基礎,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機會。港府亦應調整施政長期傾向大財團的弊端,讓窮人也可以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令社會更加公平公正。

扶貧任重道遠,政府扶貧不必在「守財奴」或「大花筒」上繞圈子,而是要有宏觀視野,周詳規劃,扶貧政策既分清緩急,更長短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