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域禁止拖網捕魚新例上月底正式生效,受影響漁船須即時停止作業,手停口停,有漁民團體批評當局處理特惠津貼的手法黑箱作業,令同一大小,同一作業模式的「蝦拖」出現不同申請結果,津貼金額由十多萬元至超過四百萬元不等,差距太大令受影響漁民不服紛紛上訴,要求當局重新審批。漁民特惠上訴委員會截至今年一月四日,共收到一百七十八宗上訴個案。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指,漁民特惠津貼上訴委員會去年十一月五日成立,處理受禁止拖網捕魚措施影響的上訴個案。特惠津貼申請人在得悉正式決定後,如對結果有任何異議,可在一個月內向上訴委員會上訴。
香港近岸蝦拖漁船苦主大聯盟發言人梁根養指,長洲及香港仔約有六十艘蝦拖,但不到一成被列入為永久喪失捕魚區資格,每艘船可領取超過四百萬元特惠津貼,其餘全部列為外海作業,只獲十五萬元津貼,差距太大無法令人信服。
梁根養指,本港蝦拖(即專門捕蝦的漁船)的作業模式,每年三、四月趁風平浪靜的日子會駛往外海作業,魚獲賣給收魚艇,久不久返回長洲停泊。
自十月後因北風起,蝦拖難抵外海大風大浪,大部分時間留在本港水域作業,每日返長洲避風塘停泊,一年至少有一半時間留在本港水域,新例封殺了蝦拖的半個捕魚區,應該獲得合理的津貼。他又批評漁農自然護理署不了解蝦拖的作業模式,聲稱巡查時『見唔到』,便一刀切將他們列為外海作業漁船不公平,十多萬元特惠津貼根本無助轉型,漁民一定會上訴到底。
年近七旬的長洲老漁民黃大眼,與弟、妹三人各自擁有一艘同樣大小的蝦拖,三人最初同被評為外海作業,黃聯同長洲十八艘蝦拖東主提出申訴,經覆核後只有他的一艘蝦拖成功改判部分時間在港水域作業,特惠津貼金額由十五萬元大幅提升至一百九十多萬元。
黃大眼對有關判決感到十分迷惑。他說:「我哋三個人三艘蝦拖,無論船長度同埋作業模式,都係一樣的,點解只得我艘蝦拖合半個資格,佢哋唔得?」
十三歲起跟隨父親落漁船工作,今年四十七歲的黃大眼胞妹黃細金語帶哽咽指,一家五口靠蝦拖維生,三名兒子仍然在學,新例後至少半年無法到外海,手停便口停,原以為可以靠特惠津貼來幫補轉型上岸,如今卻要靠食老本,不知日後生活如何過。
記者何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