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健康成正比 貧病交煎有誰憐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當年巴士阿叔的金句,正是香港基層市民生活維艱、壓力爆煲、貧病交困的寫照。一項調查顯示,市民的健康與收入成正比,收入愈低,健康愈差,反之收入愈高,健康愈佳。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於○九年至一一年調查本港八千三百個家庭約二萬多人,發現家庭收入愈高,家庭成員的健康、快樂、和睦程度會相應遞增;收入愈低,情況則相反。譬如說,家庭收入每增加一萬元,家庭成員的血壓會下降;家庭愈和睦,家人罹患抑鬱症的情況相對亦較少。調查還顯示,家庭月入低於一萬元的受訪者,平均有超過一種慢性病,相比月入超過一萬元的家庭,比率高出一倍;而收入愈少的家庭,享受的醫療服務亦最少。

人窮不僅志短,而且壓力大病痛多。原因不難理解,窮人工作時間長,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時間,健康必然容易受損;加上精神壓力特別大,久而久之,出現抑鬱等情緒類疾病又何足為奇。更何況,窮人有病不可能看私家醫生,往往是小病捱,大病拖。雖然香港有公共醫療服務,理論上窮人可以得到適當的照顧,事實卻是,公院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尤其是看專科,快則幾個月半年,慢則幾年甚至長達十年,隨時小病拖成大病,急症拖成慢性病。再說,近年公營醫療質素每況愈下,病人安全健康並沒有太多的保障。

反觀富人就不一樣了,既有私家醫生、家庭醫生悉心照顧,又有條件健身、保養,哪怕吸收新鮮空氣的機會都比窮人多,身體自然健康。

至於家庭和睦程度影響健康,說到底還是與收入狀況有關,豪門恩怨因富於娛樂性往往為人津津樂道,而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得不到社會應有關注,當局也漠不關心,當事人求助無門,經常衍生悲劇。無日無之的自殺,時有所聞的家庭倫常慘案,以及天水圍被冠以「悲情城市」之名,其實都與貧窮有關。

本港的貧窮問題成因複雜,既是產業結構轉變使然,更是港府施政長期向富人傾斜、財富分配兩極化的惡果。前朝曾蔭權政府扶貧不力,治標不治本,雖然歷年來「派糖」累積達二千億元之巨,惟貧窮問題不但沒有紓緩,貧富懸殊反而愈演愈烈,現屆政府雖重設扶貧委員會,但扶貧說易行難,恐怕又是姿勢大於實際。港大學者警告,跨代貧窮問題將逐漸浮現,並非危言聳聽。

人窮病痛多,連血壓亦比較高,說來實在可悲。其實,除了基層市民貧病交煎,許多中產家庭一輩子做房奴,承受的生活壓力也不遑多讓,在香港,真正能擁有健康、快樂的,只有高官權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