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為打民意戰組織遊行

今年元旦的「挺梁」遊行,據稱有數萬人參加,是建制派針對反對派「倒梁」遊行的「初試鶯啼」。過去建制派也有組織「遊行」,多是「慶典嘉年華」式的,為的是沖淡反對派七.一回歸日要把香江搞成「遊行之都」。這種「嘉年華式」的活動,遊而不行,要的是喜氣洋洋,有節目表演、攤檔擺賣之類,沒有甚麼「戰鬥性」、「火藥味」。

反對派組織遊行,是為了「展現民意」,展現自己有眾多的支持者,向政府和建制派施壓,達到「反對」目的。回歸後,反對派組織成功的一次大遊行有五十萬人參加,目的是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和「倒董」。

這之前,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在推行二十三條立法時,也「動員」了不少「社團」、「民間組織」、「基層草根」表達意見、召開會議、簽名發言、大登廣告等等,好像也很有民意支持,但沒有組織上街遊行,氣勢就輸了一大截,在反對派組織的五十萬人大遊行面前「無地自容」。建制派中的自由黨更是「嚇破了膽」,馬上掉轉槍口,反戈一擊,令二十三條立法在立法會通過成為不可能,董政府只好收回「草案」。

現在想想,如果當年建制派也組織遊行,哪怕動員十幾萬人上街,支持政府,形勢會怎樣呢?自由黨會轉軚嗎?政府會縮沙嗎?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當年的北京、特區政府、建制派都沒有組織自己人上街遊行和反對派的「遊行」打對台的「思維」,根本想不到這樣做。

然而,也就是從那時之後,面對反對派組織遊行、大打民意戰的教訓和啟發,以及今後香港進入「雙普選時代」,民意戰成了主戰場,北京和建制派才覺得有順應形勢變化的需要,開始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要組織遊行和反對派對着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