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南丫島海難及柴灣道大車禍死傷無數,東區醫院急症室均有參與兩大事故的救援工作。該院急症部門主管陳立華憶述車禍當日爭分奪秒的急救經過,先派出緊急事故小隊到現場掌握傷者情況,匯報醫院後,決定啟動二級應變機制,再與醫管局總部重大事故控制中心(MICC)及消防處更新拯救情況。當值醫護共搶救廿七名傷者,其中八人傷勢嚴重送院,但中途另有中風及心肌梗塞傷者待搶救,「前輩級人馬」包括該院行政總監劉楚釗也協助指揮,終順利完成搶救工作。
每逢緊急事故發生,現場救護員會將傷者按傷勢分為四種顏色旗子類別分流送院:「黑旗」病人已當場死亡毋須搶救;「紅旗」則傷勢嚴重需即時搶救;「黃旗」屬普通骨折;「綠旗」則是情況穩定。
陳立華指,遇上緊急事故,該院會按傷者人數及情況分三級應變計劃,若接收了四名俗稱「紅旗」的嚴重病人或四十名「綠旗」情況穩定的患者,便需將應變級別提升至最嚴重的第三級,召喚全體急症室包括休班同事回院參與搶救;二級應變計劃可接收的傷者人數相若,但「紅旗」病人相對較易處理,可由當值醫生搶救,一級的傷者較少且情況穩定。
柴灣道車禍發生於上月十九日,一輛新巴途經柴灣道落斜至筲箕灣消防局對開時,因車長暈倒,巴士失控俯衝二百米撞及兩輛私家車,越線撞向一輛的士及九巴,的士被夾於兩巴之間,造成三死五十七傷。陳立華指,困難在於傷者現場資料較少,難取決屬二級或三級情況,最終決定啟動二級應變機制。
部門先分成非災難及災難拯救組,中午十二時起陸續接收八名「紅旗」嚴重病人搶救。陳立華說,三名的士乘客搶救後不治,其餘五人分別頸部、胸部或肋骨骨折,急救工作較少,可由骨科部門「接力」治療。但搶救期間,車禍以外有一名五十歲心肌梗塞病人及六旬中風患者分別送院需搶救:「邊個得閒就幫手,連我自己都救埋一份!」另外,十九名較穩定傷者的急救工作順利,至下午約三時,部門迎接的最後一名意外傷者竟是該院醫護:「同事返工就係搭呢班巴士,只係擦傷吓,所以放工先嚟睇醫生。」
醫院每年進行一次重大事故演習,陳立華坦言演習總與實際不同。他舉例指,車禍當天部門需透過電話或視像會議向醫管局總部匯報,但電話線路繁忙經常接不通;護士要不停將傷者情況更新到內聯網,資料雖清晰,但溝通仍有待改善。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