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活動剪不斷 中港矛盾理還亂

鑑於水貨活動引起港人不滿,港府連串打擊行動又效果不彰,內地當局不得不再次出手。廣東省政府計劃推出六招應對,包括限制「一簽多行」旅客每日出入境次數、在內地通關系統中設自動亮燈警報、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下設立反走私機制等。措施一旦實施,內地水貨客可望收斂,但如果以為這樣就能徹底解決水貨問題,消弭中港矛盾,恐怕是一廂情願。

今次內地當局重錘打擊水貨活動,可謂有備而來。廣東當局收集情報後發現:每日多次往返中港兩地的內地旅客,九成五從事水貨活動,不少深圳居民以及商務簽證人士亦加入水貨大軍;深圳羅湖海關查獲走私活動涉及香港籍及內地籍人員的比例,由兩年前的八比二,演變為今年的六比四。「一簽多行」本為方便內地居民來港旅遊或經商,如今看來已被濫用,只要內地收緊相關政策,例如將每日往返中港兩地的次數限制為一次或最多兩次,對打擊內地水貨客將有立竿見影之效。

事實上,考慮到香港的承受能力及民情民意,打擊水貨活動無可厚非,惟此舉對本港水貨客並沒有作用,可謂治標不治本。為緩和中港矛盾,中央政府對港府幾乎有求必應,先後叫停內地人來港自駕遊、擱置擴大個人遊,並對雙非孕婦罰以重金,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紓緩港人怨氣的作用,但同時也引起內地居民的不滿,認為中央政府厚此薄彼,只知安撫香港人而不惜犧牲內地人的權益,把香港人「慣壞了」。正如有人批評:為甚麼香港人可以自由進入內地旅遊或工作,而內地人到香港卻受到種種限制甚至歧視呢?不難預見,此輪打擊水貨活動可能會遭到內地居民的非議,進而轉化為對港人的不滿。

有需求就有市場,水貨活動並非始於今日,正如內地當局指出,早在清朝,中港兩地已經存在水貨活動。這證明水貨活動源遠流長,並非香港回歸後才出現,亦反映香港與內地經濟密不可分,已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部分港人對內地是多麼反感,多麼希望「河水不犯井水」,但要求「中國人滾回中國」最多只是政治口號或者情緒宣洩,不可能付之實施,因為只要內地停止個人遊政策,內地企業不來港上市,或僅僅截斷東江水供應,香港馬上變成死城,一日也活不下去。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香港人愈來愈看重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不希望自己固有的生活空間或習慣受到打擾或改變,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離不開內地居民來港旅遊消費,這是香港的矛盾,也是擺脫不掉的宿命。實際上,中港矛盾剪不斷理還亂,中港問題千頭萬緒,即使水貨活動消失,還會有新的問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