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昨日宣布委任新一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令管治班子進一步膨脹,但他們究竟是否有助施政,不能不令人懷疑。現屆政府上任以來,民望低沉,施政維艱,還要背上更多政治包袱,試問還能消幾番風雨?
港府○二年引入高官問責制,本已不倫不類,曾蔭權政府進一步催生副局及政助制度的政治畸胎,更是疊床架屋。所謂副局及政助,名為擴大第二層政治問責官員,卻毋須像主要官員報請中央政府任命,職責上只向各司局長負責,當年招聘過程黑箱作業,淪為用人唯親的政治工具。
更不堪的是,大多數副局及政助能力不濟,政治歷練有限,充其量只屬官場見習生水平,表現與月薪達十多二十萬元的優渥服務條件不相稱。事實證明,副局及政助不但無法分擔司局長工作,更因權責不清,在政策局內與公務員體系的政務官隊伍磨合困難,往往需由政務繁重的司局長出面排解紛爭,物非所值,引起社會各界非議,質疑擴大問責制的成效,甚至要求廢除副局政助制度,回復由問責官員直接領導公務員隊伍的傳統運作模式。
現屆政府上場後,保留副局及政助制度,只是降低政助薪酬,又成立由特首梁振英任主席的遴選委員會,公開招聘人選程序,提高透明度。可惜這只是小修小補而已,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責制的種種弊端。事實上,現屆政府的副局及政助,不乏曾蔭權政府的舊人,其次則來自公務員隊伍、專業界別和學術界等,基本上只屬新瓶舊酒,除了一批已熟習政府運作的副局及政助,其他人選多數缺乏從政經驗,政治能量並無增加,能否協助港府提升施政效率,不無疑問,怕只怕重蹈前任政府錯誤的覆轍,聘任了另一批高薪低能的官場見習生。
比較兩任政府的副局及政助人選,處境可謂殊途同歸,分別只在於背負了不同的政治負資產。曾蔭權政府的副局及政助,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雜牌軍,招聘過程透明度欠奉,未上任已鬧出國籍及薪酬過高風波,公眾形象低落;現屆政府的副局及政助,雖然改革了招聘與薪酬等方面的缺失,仍然難脫政治新丁本色,倘若領導他們的問責官員政治能量充沛,推動政務技巧嫺熟,尚可帶動這批副局及政助增強個人能力,協助施政,否則只能添煩添亂。
可以見到,現屆政府拉雜成軍,管治能力薄弱,更先後有問責官員被揭發涉騙房津和其他醜聞,其身不正,誠信備受質疑。由第一層的司局長到等而下之的副局及政助,濫竽充數,庸庸碌碌,不乏政治負資產,施政豈能不阻力重重,狀況百出。今年七月新政府就任,市民期望能夠一洗前朝頹風,撥亂反正,真正為民做實事,然而管治團隊先天不足,施政動輒得咎,不要說恢復行政主導,恐怕連適度有為也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