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涉事化合物 不等於地溝油

【本報訊】食油的質素問題惹人關注。有學者指出,所謂「地溝油」,其實是食物殘渣遺下的油脂廢物或垃圾,而食油經過多次翻炸,亦會出現致癌物質苯並[a]芘,故不能單憑在食油中驗到有關物質,便妄下判斷是「地溝油」。

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表示,今次在食油中發現的致癌物質苯並[a]芘(BBenzp [a]pyrene),其實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簡稱PAHs)的家族成員,PAHs存在於環境中,如汽車廢氣,山火及火山爆發等;至於苯並[a]芘則可在燒烤或煮燶的食物中出現。

林續謂,內地經常破獲的「地溝油」,其實是指飲食行為中產生的油脂廢物,如經煮過的食物、冷飯菜汁及動物脂肪遺下的油脂,部分則經污水排出,由於被環境污染,故來源不衞生,即使循環再用,亦只能製造低價值的產品,如鞋油、鞋膏等及漆油,不過,若除去污油中的臭味,便難以識別油的來源。

翻炸數次亦會出現

林並指,除花生提煉出來的油,其他菜花籽油、豆油及植物油統稱為生油,但其實單以「苯並[a]芘」來斷定食油是否屬「地溝油」,值得商榷,因只要食油翻炸數次,苯並[a]芘的數值便會不斷升高。

內地經常破獲的「地溝油」,主要是因為可以即時人贓並獲,才能確定是「地溝油」,否則不能單靠化驗苯並[a]芘便指是「地溝油」,是不準確,因翻炸過的食油,苯並[a]芘分分鐘比「地溝油」超標,認為業界應自律及舉報無良供應商。

食物環境衞生署指,苯並[a]芘對人類基因有害,並會致癌,歐洲食物安全局於○八年進行評估後,認為綜觀人類攝入PAHs整體情況,攝入量高人士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呼籲市民應保持均衡及多元化飲食,進食多種蔬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