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當局已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有人建議將教育用地改建公屋;有人要求撥出部分粉嶺高爾夫球場地建住宅;也有人認為政府可將空置寫字樓、宿舍及停車場等改建住宅,必要時重推夾屋計劃。建議雖多,可惜大都不切實際,非但無助解決房屋問題,反而可能添煩添亂,徒惹爭議。
前朝曾蔭權任內提出發展包括教育在內的六大產業,並撥出六幅土地興建私立大學,惟進展緩慢,目前只有四幅土地落實。梁振英政府重新檢討六大產業,有意將餘下兩幅教育用地改為興建公屋,最快明年一月在施政報告中公布。事有輕重緩急,不少市民及立法會議員認同事急從權,珍貴的土地資源應優先照顧迫切的房屋需求。但教育界議員對此建議有保留,擔心會減少本地學生升讀大學的選擇。很明顯,港府今次拋出有關建議是為了試探風向,一旦教育界反對,計劃隨時胎死腹中,可見此路未必行得通。
事實上,自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遭遇阻力後,當局便不斷打其他規劃用地的主意,早前有人提出將啟德體育城改建公屋,因體育界人士反對而作罷。至於撥出部分粉嶺高爾夫球場地發展公屋的建議,更加不切實際,本港高球場地本來就不多,指望港府為滿足基層住房需要而犧牲權貴利益只能是一廂情願。將空置政府宿舍、停車場改建公屋,應該問題不大,不過政府效率低下,遠水難救近火,加上有關土地面積有限,對於緩解房屋需求只是杯水車薪。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建議重推夾屋計劃,可說是火上加油。誠然,夾心階層境況堪憐,他們既不能享受公共房屋的福利,又承受不起私人樓的貴價,被迫蝸居環境惡劣如貧民窟而租金堪比豪宅的板間房及劏房,重建夾屋,無疑可以緩解夾心階層的居住需要。問題是地從何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增加土地供應,而不是考慮建造何種類型的房屋,走不出「地從何來」的困局,任何房屋大計都是空中樓閣。
香港真的無地可用嗎?當然不是,目前香港已發展土地不過兩成多,梁振英未上台前曾明言,「地從何來」其實是偽命題。然而,這個偽命題現在已成為真真正正的大難題,說來實在諷刺。歸根究柢,香港不是缺少土地,而是弱勢政府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無力擺平各方利益,無法擺脫各種爭議,縱然有地,也是可望不可即。
曾幾何時,新政府承諾「穩中求變,適度有為」,不少市民也寄予期望,可惜半年過去,新政府仍陷於誠信及管治危機中難以自拔。施政撞板多過食飯,房屋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民生問題恐怕也不可能有甚麼作為,只能過一天算一天,香港也只能繼續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