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首爾東大門市場成為東亞區的服裝批發中心,也成為當地旅遊購物的首選。整個發展實際上始自九七年第一次亞洲金融危機,時間只不過是十多年的發展。
相對而言,深水埗的紡織服裝生產中心,始自二次大戰戰後內地紡織工廠轉移至香港發展,除了生產供歐美發達國家外,亦一度成為東南亞紡織品服裝的採購中心,只是在內地改革開放、產地北移而漸衰落,但在長沙灣香港工業大廈附近仍然聚集了幾百至上千家小店進行批發零售業務。深水埗的產業鏈已瓦解,可還有部分企業堅持着。
立法會代表紡織業的議員鍾國斌提問政府可否將之包裝成旅遊景點,是看到該區的特色,但不談怎樣擴展該區的批發零售和相關的行業,只談包裝作旅遊景點,屬本末倒置。首爾東大門市場的崛起,不是由於政府與業界的包裝,而是紮紮實實地由本土和回流的時裝設計師、廠家一起努力,首先將生產搞好,創造出南韓特色的時尚服裝和配件,甚至形成了快速反饋生產與銷售的機制。
在這個基礎上,東大門市場改造了傳統的成衣批發體系,將之提升而不限於南韓國內,擴及東亞其他地區,包括日本。批發成功之後才逐步發展零售,吸引海外旅客,變成了旅遊的熱點,而不僅只是景點。
香港要復興深水埗和長沙灣,關鍵是促進當地的產業與企業發展,不是簡單包裝,或更荒謬的如商務及經濟局局長蘇錦樑所說:「是否要在區內新建購物商場,再請名店進駐?」不明所以的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