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噸膠粒墮海,成為今年環保大事,不少人自發到海邊執膠粒。一班藝術家更拉大隊加入「執膠」兵團,並以一雙巧手,將拾到的膠粒細心加工再創造一系列再生藝術品,「膠」出美輪美奐的傑作。
一桌豐富美食,細心察看才發現皆不可吃──豬扒炒麵的豬扒是廢紙,炒麵是橡筋;西米露是用白色塑膠彩和水溝成,焦點是扮演西米的膠粒,均是創作者「葉阿煩」今夏親自在海灘檢來。任職中學教師的葉阿煩,用各種廢物創作了《膠換食物》系列,以展示膠災影響人類生活,「膠粒無害,但唔等於無毒!」年輕藝術家甄甄和馨寧創作的塑膠蛋撻和粟米斑腩飯,同樣警告大眾,「人類製造塑膠,隨時自己食番落肚。」
環境污染對樹木影響尤深,廣告人Peon花了個多月砌成「樹塚」,逐粒膠粒黏貼成白色樹的形狀,模擬膠樹墳墓以哀悼枯死樹木。「我哋成日追新款手機,令好多叉電器變冇用。」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譚衍嘉(Ann),以叉電器內的電線,扭成樹的形狀,以表現科技發展造成的廢物,正漸漸摧毀大自然。
從事視覺藝術教育的NoN ANNA透過「藍印技術」,投影膠粒在紙上,構成多幅別具詩意的圖畫。James則走另一格調,用發泡膠砌成骷髏頭,空洞的雙眼流出膠粒淚珠:「塑膠要好耐時間分解,地球等得切,只係人類等唔切。」一個個骷髏頭便是代表「等唔切」而死去的地球人。
「膠海無涯──膠粒再生藝術展」由香港設計聯會(HKDC)與My Art Temptation(M.A.T.)合辦,HKDC發言人、繪本作家思詩(Ceci)和M.A.T.藝術總監劉慧婷(Loretta)表示,膠災爆發後,即使有人義務在海灘檢膠粒,但政府缺乏回收渠道,最終統統送到堆填區,遂想到透過藝術,重新賦予膠粒生命。展覽希望教育大眾膠粒禍害,劉亦盼政府開拓更多回收膠粒的渠道。
記者林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