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那篇「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的長文,值得香港各界人士仔細閱讀。民主派人士不會視此為金科玉律,照單全收,但起碼可以了解北京對港政策的思路。
看這篇長文,可以結合胡錦濤七月一日在香港所作的講話,以及十八大報告有關香港段落的部分。其間都是一脈相承,思路相當貫徹。
胡錦濤在七一的講話,特別提到四點:
(一)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
(二)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
(三)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保障香港社會各界的利益。
(四)支持香港積極對外交往和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之後再加上一句,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而在十八大報告中,再強調了三個偏廢的關係,其中兩條是重複七一講話的首兩條,第三條就改為發揮祖國對港澳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而把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作為單一問題表述,所以總體加起來,可以結合為五點。
一國和兩制的關係,不是處於對立面,但卻要取得平衡。用形象化一點的比喻,就好像一個天秤,要左右取得平衡,那個天秤才不會傾側,用胡的講話和十八大報告的語言,就是不可偏廢。
在一個天秤上要取得平衡,不一定是兩邊的長度一模一樣,總之結合一切因素之後,就是要趨向平衡。一國和兩制要平衡,中央權力和自治權要平衡,創造財富和分配要平衡,中央支持和自身競爭力要平衡。之前,中央與地方關係已經講過很多次,而防止外部勢力干預近日又報道了很多,反而香港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也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則更值得探討。
對於這一點,香港這一方面也有人提出過,儘管有一些意見是從負面方向提出,例如認為香港過分倚賴中國內地,就算不從這種挑動香港跟內地矛盾的角度出發,香港和內地的一些經濟關係也要深思。
某一些活動,是因為香港制度上的優勢和經濟上的競爭力。例如香港本身的品牌效應,旅客來港購物,是相信香港貨物的品質保證,但同時,也有旅客認為香港的一些貨品比較便宜,而便宜的主要原因是大陸稅項較高。
我們不能說免稅無助於提高競爭力,但當大陸一旦減稅,香港的優勢就會下降。同樣,香港個人遊吸引大量旅客訪港,但當中國的政策可以配合愈來愈多個人遊可到的國家,香港的優勢也同時削弱。
所以,在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香港自身的競爭力,而不能只講中央的支持政策。許多支持香港的措施,其實也是給予香港一些時間上的優勢,也就是早着先鞭,得嘗甜頭,但優勢也只是三、五年。
要言之,香港過去幾年的經濟成就,最主要是消除了嚴重的失業率,但整體的經濟規模就進帳不多,不但佔中國整體的比重不斷下降,以城市而論,也將會被愈來愈多內地城市超越。香港的老對手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但人均收入已超越香港,雖然中央的後盾堅強,香港還是上不了,那當然是競爭力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