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有拆有不拆

現時社會保育意識提高,是經濟發展到了某個階段的必然結果。以前還是過窮日子時,事事以發展先行,到了某一個水平,社會又會平衡過來,開始重視保育,也願意付出較大的代價。儘管如此,並不是對每一古舊建築,都可不惜任何代價去保留。

香港就是這麼小,不拆舊的,就沒有蓋新的空間,所以我們無法用一條很死板的方程式去計算,而必須每個個案去衡量,何東花園結合所有因素條件,幾十億的賠償划不來。

比較容易處理的是政府物業,如果真的有價值,又不造成太大範圍的影響,都可以考慮保存下來。至於還有一大批建築物,是在一些非牟利機構手上,例如中區的一些私人會所,另外還有一些學校校舍,因為都不是以牟利為目標,所以不會堅持非拆不可,政府提供一些誘因,業主通常樂意保留下來,所以這一類型的舊建築還是有望保留。

現在問題最大的,是由單一業主擁有的物業,他們只需向政府有關部門按程序做足申請,就可以拆卸重建,政府除非可以說服他們接受換地補償,否則很難阻止重建。至於一些有香港生活歷史的舊樓,許多已經給發展商逐個單位收購,如果全棟收齊,可以馬上重建,否則也可以嘗試到某一水平申請強拍,對於這一類個案,政府也很難阻止。

當然,政府在保育層面也要有選擇,否則舊區的舊樓一大片,若所有舊樓都說要保育,香港就再無發展,要保留下來的也只是某一歷史片段,只挑其中有代表性的,而不能全部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