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問題叢生,備受詬病,惟諷刺的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進行的全球教育系統排名調查,香港竟然進佔第三位,僅次於芬蘭及南韓,排名不僅遠高於英美等先進國家,亦壓倒排名第五的老對手新加坡。對此評選結果,港人受寵若驚之餘,又有些啼笑皆非。
《經濟學人》雜誌對香港似乎情有獨鍾,數月前以「綠化面積多、郊野公園近在咫尺」為由將香港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已令無殼蝸牛難堪,現在又為香港戴上教育排名第三的高帽子,再次惹來爭議。水往低流,人往高走,如果香港教育真是那麼好,如何解釋本地學子對負笈海外趨之若鶩,尤其是高官權貴紛紛將子女送到美歐接受教育呢?
今次排名參考學生在國際考試的成績、入讀大學率、就業數據以及教師社會地位等。本港學生藏龍臥虎,在各種國際比賽中表現優異,香港教育一向在國際上薄有名聲,這些都是事實。可惜,回歸後香港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教育優勢也禁不起亂折騰,不進反退。一時母語教學,一時語言微調;一時殺校縮班,一時學位告急;一時英國學制,一時美國學制,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亂象不斷,學校家長無所適從,莘莘學子淪為犧牲品。中小學升學派位機制更是愈來愈不公平,又是世襲,又是計分,重視家庭背景及社會關係,實質是將權貴子女霸佔名校學位制度化,剝奪寒門子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一個地方的教育質素好不好,關鍵看師資質素。本港受人尊敬的好教師固然不少,不合格者亦大有人在,每年的教師基準試顯示,不少為人師表者錯漏多多,洋相百出,濫竽充數的結果,必然是誤人子弟。近年本地出生率下降,適齡學生減少,本來是教育界自然淘汰的良機,但由於港府過分弱勢,教育界自私自利,保教師飯碗第一,改善教育質素第二,導致劣校驅逐良校、劣師驅逐良師現象愈演愈烈。
同樣令人詬病的是,本港目前不足兩成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學資助學位,這個比例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甚至連發展中地區都不如,嚴重窒礙知識經濟的發展。更不堪的是,由於經濟結構畸形,產業基礎單調,除了傳統的律師、醫師、會計師等少數熱門專業備受追捧,競爭激烈,大多數學科的就業前景暗淡,如何選科成為應屆高中生的大難題。有調查發現,高達六成受訪高中生對大學選科感到迷惘甚至焦慮。出路狹窄,學無所用,是許多大學生面對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更是人才和知識的浪費。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事實上,香港既非甚麼最宜居城市,也擔不起教育第三的殊榮,海外機構對香港的恭維,大可以一笑置之,最重要的是香港市民怎麼看,香港政府又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