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指出,衞生署對私家醫院採取「合作夥伴」態度,乃導致規管出現問題肇因之一。該觀察完全正確,衞生署甚至視醫界中人比「合作夥伴」更親密。
前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囑咐圍內醫界中人對她以「阿姐」稱呼,非以江湖「大姐大」自居,而是認為業界是個大家庭,圍內應以兄弟姊妹的態度相處,她就是眾醫界弟妹的「大家姐」。
正所謂一家人關上門好說話,弟妹有甚麼要求必盡量將就。他們犯錯,大家姐往往只是苦口婆心教訓幾句,或只是打打手掌了事。
此「家庭式」運作淵源甚深。一直以來,醫界中人絕大部分出自香港大學,近二十年加入中文大學,連同已所餘無幾的英聯邦精英,圈子仍然是小得可以關上門一家人。圈中人碰頭,只要說出哪年在哪裏畢業、有甚麼「名人」同學、教授是誰,便完成族群確認,即時搭通天地線。
「家庭式」運作包括內部自行分工。話得事的阿哥或阿姐曰:「細佬,你同班修女修士合作,搞不牟利私家醫院,幫人接生做手術,等佢哋唔使乜都嚟搵我,幫輕吓好唔好?」以此基礎成立的私家醫院,衞生署以「夥伴關係」看待,已是比「姊弟相稱」生疏了一大截!
然而,時移世易,搞私家醫院的小弟弟已經忘本,不再提供大眾化醫療來減輕阿姐負擔,改為提供「高增值」謀財服務。當賺得盆滿缽滿之際,更肆無忌憚巧立名目,把大筆大筆盈利進貢所屬教會。還有餘利可圖,則「醫教勾結」,由教會中人與醫界頭面人物成立牟利醫療服務供應公司,在不牟利私院運作,有錢盡賺。
看來,衞生署是時候「大義滅親」,跟私院弟妹算帳,把社會應得的利益如數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