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港府決策提供社情民意分析的中央政策組,因為計劃擴大職能,增聘全職顧問職位,又掀起爭議,有人質疑中策組已成為政府的政治工具。事件再次顯示,政府弱勢管治,動輒得咎,連用人也受阻撓,試問如何做到「穩中求變、適度有為」呢?
被視為港府施政智囊的中策組,自九七回歸以來,一直未能發揮港英政府年代賦予的職能,形同虛設。梁振英政府為了改變施政困局,建議中策組增聘人手,加強港府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民意收集,以及為諮詢組織和法定機構成員委任提供意見。事實上,用人權是行政部門的權力象徵,受到議員挑戰,癥結正是行政立法惡鬥的政治產物。
中策組成立於一九八九年,是港英政府的最高智囊組織,專責為港督從事政策研究,提供決策參考,工作方式是透過民意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建立社會網絡等掌握民情走向,功能猶如港督決策過程的預警機制,及時調整政策,化解社會矛盾。為了緊貼民情,當年中策組的全職與非全職顧問,網羅了社會的不同政見人士,廣納各個政治陣營的意見,作為決策參考,使港英政府在政權交接的過渡期內,能夠維持有效管治。
九七回歸之後,中策組維持原體制,職能轉為向特首、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工作包括從事政策研究、編寫每年的施政報告、了解分析社情民意,又新增粵港發展策略小組研究,以及為策略發展委員會提供秘書支援。表面上,中策組在回歸後職能擴大,顯示港府繼續倚重這個官方智囊組織的調研工作,可惜事實恰恰相反,十五年來,中策組逐漸變為不倫不類的清談組織,港府決策過程之中,到底吸納了多少來自中策組的意見,外界無從得知,難怪中策組前任首席顧問曾慨嘆,港府不聽中策組的意見。事實證明,這個掌握民情的智囊組織,早已被投閒置散,淪為裝點門面的政治花瓶。
曾蔭權任內,中策組甚至淪為政治酬庸工具,招攬了多名「富二代」和「自己友」出任中策組非全職顧問,部分人會議出席率偏低,視非全職顧問為身份象徵,能夠提出甚麼真知灼見,供港府決策參考?最可笑的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年前發表史上最廢預算案,建議向全港僱員的強積金戶口注資六千元,引爆民憤,中策組竟然委託大學進行曾俊華應否下台的民意調查,名副其實緊貼民情,社會引為笑柄。曾蔭權把中策組弄得烏煙瘴氣,扭曲職能,才會發生這種荒謬絕倫的怪事。
梁振英政府強化中策組人手,糾正曾蔭權的施政錯失,本是應有之義,詎料竟引起一場風波。歸根究柢,政府弱勢,管治團隊缺乏幹練官員輔佐,根本無力應對政客存心阻撓施政。來港主持港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會議的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指出,香港社會仍存在矛盾。實際上,行政立法關係緊張,政治對立,羈絆港府施政,就是所有矛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