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當年水浸眼眉

政府回購領匯,是不可能做的事情,而且涉及千億資金。回購的目的就是讓小商戶減租,減固然是不知從何減起,塞一千億入小商戶的口袋,又是一個鬧翻天的議題。

領匯加租,的確令很多市民氣憤,也直接影響公屋居民的生活。然而,如果翻看歷史,我們就不止是看領匯現時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而要想想當初為何要把房委會屬下的商場私有化;而在設想時,不要只是看現時領匯的所作所為,因為當時還未有領匯。

印象中,當時政府有一大堆理由,例如這些商場管理不善,或者管理費用太高,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當年的房委會有財困之嘆。

房委會的財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政府撥款撥地,二是居屋出售的收益,三是商場的租金收入。公屋的收入有限,而且要付上龐大的維修和管理費用,是賠本的生意。當政府決定停售居屋之後,房委會的其中一條財源受截,如何應付龐大支出,令房委會非常頭痛。同時,政府又財赤連連,自身難保。因此,房委會只能想辦法自救,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仍然算是有利可圖的商場賣出。

真的要翻舊帳,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問題是政府沒有好好事先籌劃,以規範領匯日後的運作。當年房委會水浸眼眉,為求取回足夠現金,已經無法計算未來,正所謂「賤物鬥窮人」,自然也沒有想到今日舖租都上了天價,零售業大紅,把不少連鎖店推到領匯的商場,最後逼走小商戶。歸根究柢,這是沒有規劃好土地供應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