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甚麼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藥。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動議,促請政府回購至少四分之一領匯股份,成為主要或單一大股東,發揮影響力令領匯兼顧社會責任。雖然動議最終被否決,但近年社會上要求回購領匯的呼聲此起彼落,可見議事堂上的爭議並非偶然。
現在的問題是,回購領匯到底是否可行呢?正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出,回購領匯涉及龐大公帑,不符合公眾利益。領匯市值已超過九百億元,是上市時的近三倍,四分之一的領匯股份市值高達二百三十億元,如果政府決定回購,股價勢被進一步炒高。如果說政府當初賤賣公共資產是失策,如今以高價回購,同樣不是明智之舉。低賣高買,肥了機構投資者,虧了庫房,必被質疑官商勾結,慷納稅人之慨。
退一步說,縱然不少聲音支持回購領匯,政府如願做了單一大股東,能否發揮影響力迫使領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仍非常令人懷疑。港府是港鐵單一大股東,持股量更高達七成,港鐵還不是想加價就加價?可加可減機制還不是被諷為吸血機制?港府對港鐵無能為力,又怎能約束領匯?
回購領匯不可行,不光是代價太高,而且有管理問題。當年公屋商場及停車場歸房委會管理,搞到年年虧損,庫房流血不止,港府為了推卸包袱,才將領匯上市。如果回購,港府再次背上包袱,又怎麼能夠保證維持有效管理呢?無數事實證明,官僚主義是管理的大忌,凡由政府管理的資產大都效益不佳,無法做到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不符合公眾利益。所以,儘管領匯的經營手法極具爭議,引起怨聲載道,但大部分市民也不會同意走回頭路,恢復以前公屋商場管理混亂、髒亂差的舊觀。
在商言商,上市公司追逐利潤,為股東爭取最大回報,本來無可厚非。領匯的問題在於,它經營的不是一般企業,而是公屋商場及停車場,服務對象主要是基層市民,不斷以加租手法逼走小商戶,引入大型連鎖店,造成壟斷,推高物價與通脹,嚴重影響居民生計,因此成為眾矢之的。領匯為所欲為,關鍵在於其壟斷地位,惟有引入競爭,才能降服這頭吸血怪獸。
事實上,公屋範圍內有不少空間,政府可以提供更多商場或墟市,出租給小商戶,這樣既可為居民提供更多選擇,又可以製造就業機會,兩全其美。可見除了回購之外,解決領匯問題不是沒有辦法,關鍵在於港府是否有決心去做,是否真正落實民生無小事的承諾。
覆水難收,木已成舟,回購領匯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不少議員批評政府無能,卻又要求政府甚麼都管,本身就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