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馬英九拒國是會議

台灣財政危機惡化,在野黨領袖蘇貞昌及蔡英文提出了召開「國是會議」,匯集朝野智慧,共同探討如何渡過難關。不過,馬英九以與體制不符為由回絕,拋出「國政諮詢會談」,即邀請在野黨領袖入總統府喝茶聊天。惟此舉各言爾志,成效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蔡、蘇都第一時間拒絕邀約。

蔡英文認為,徒具形式的個別諮詢對制度改革並無實質幫助,也無法解決當前的財務危機,希望馬英九能掌握改革契機,同意召開「國是會議」。李登輝當年曾召開「國是會議」後啟動修憲,促成立法院全面改選等重大政治改革。要解決當前台灣的困局,實是朝野共同面對的議題,在野黨領袖提出固有其政治算計,但在馬英九政府執政氣勢低迷、困局無解之際,也才讓在野黨有機會發揮。

其實,「國是會議」一旦召開,在樂觀的情況下,或許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並由朝野共同擔負責任;同時,至少可以幫助國民黨重新整隊,凝聚內部向心力,免得讓在野黨的聲勢超越。現在,國民黨內已有分崩之勢,君不能立威,臣各謀出路。《孫子兵法》有云︰「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可惜馬英九還未展現這決心,只懂擔心在野黨搶了國民黨的風采。

一直以來,台灣朝野的僵局未能解開,馬英九連任後,便曾邀蘇貞昌對話未果。馬英九政府面對諸多政策難題,聲望持續探底,朝野不能互動,讓台灣的希望與出路卡在難解的瓶頸。當下面對在野黨提出以「國是會議」共解難題,當局應正面回應,以符合全民的期盼。

「國是會議」貴在集思廣益,朝野政黨都應少一分政治算計,多一分真誠溝通,藉以緩和朝野對立。朝野雙方應回歸政策理性,並擺脫黨派偏見,共同面對、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