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習近平的知青情結與治國理念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大產生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大多是有上山下鄉知青經歷的一代。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習近平曾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度過了七年艱苦歲月;李克強、張德江都到農村插隊四年;王岐山「修理地球」也有兩年;劉雲山曾以師範畢業生身份下放至公社「勞動鍛煉」,算「半個知青」。

青春歲月 可塑性強

所謂「知青」,其歷史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毛澤東發動「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既砸爛整個教育制度,也令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令六六屆、六七屆、六八屆(簡稱「老三屆」)的高、初中畢業生無學可升,無業可就。為了解決這一困境,一九六八年毛澤東發出「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結果,整整一代人離鄉背井,上山下鄉,到生產力落後、文化落後的農村扎根落戶,成為「向下流動」的犧牲品。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當年做知青時尚不足十六歲,其後七年青春歲月是思想可塑性最強、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習慣了在大城市生活、學習的青年人一下來到嚴重貧困、極度落後、人地生疏的農村,絕對有「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感覺,那種震撼和悲涼可謂刻骨銘心!而隨之而來繁重的體力勞動、匱乏的物質條件、空虛的文化生活、年終少得可憐與強力勞動付出不成比例的「工分酬勞」以及「長夜漫漫何時旦」的出路徬徨,這段經歷亦是任何知青終生難忘的!這「真實的中國」一課粉碎所有假革命詞藻,亦打破「形勢大好,愈來愈好」的「假大空」宣傳,彌足珍貴!

有過知青經歷的習近平一代領導人,其知青情結對其治國理政觀念肯定有如下影響:

駕馭大局 充滿自信

一是深切了解民間疾苦,最明白百姓訴求。習近平在「就職演說」講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這段話稱得上是中共主政六十三年來領導人對人民訴求表達得最貼近、最全面、最真實的論述;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正是知青情結昇華至使命感、凸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反映!

二是實事求是,注重實踐。知青經歷令習近平等有切身體會:窮山惡水的改造、畝產的增加、窰洞變磚屋,絕對不是靠唱唱「語錄歌」,跳跳「忠字舞」所能達到的,要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靠堅持改革開放。所以習近平以總書記身份首次亮相時強調:「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知青情結的務實求真盡顯其中!

三是不畏艱險、絕處逢生的堅強心理素質。習近平等的知青歷練是名副其實的「吃得苦中苦」過程,在命運的痛擊下頭破血流仍不回頭,是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最佳答卷。作為新一代大國領袖,要打破利益格局對深化改革的掣肘,要推動對權力監督、制約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整治官場腐敗、官商勾結、官民對立,要從嚴治黨,構建和諧社會,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核心利益,要應付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推進全方位外交,做過知青的「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對駕馭大局當然「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