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私院成教會搖錢樹

天主教及基督教教會受教友老齡化及年輕教友減少影響,單靠教友捐獻,愈來愈不足以維持日常運作。因此,不得不為開發資源動腦筋。在歐洲,出租教堂部分建築作咖啡廳或租借用作私人宴會場地,頗為常見。

但香港教會謀財,大可不必抄襲歐洲同道「濕碎」勾當。單吃經營私家醫院這口「大茶飯」,已是「肥頭耷耳」、年年有餘。

此等名義上不牟利的私家醫院,興建在上世紀老遠年代政府免地價或只收象徵式地價的土地上。這些免費地皮面積之大, 足以讓此等當年由低密度建築開始的私家醫院,擴建成目前的密集式、多幢多層華麗醫療殿堂。

時至今日,此等原意為大眾服務的私家醫院已「變臉」成毫不大眾化的高消費場所。收費動輒每天數千,不幸須轉送深切治療部搶救,一晚不治,高達數以十萬計收費隨時嚇得亡者「死去活來」。

拒收精神病患,以免院方須提供額外人手作緊密護理,拉高經營成本,乃私家醫院唯利是圖、罔顧病人需要的另一鐵證。本欄曾就此連續筆伐數天,不得要領。最終投訴平機會,院方才以「誤會」為下台階,不了了之。

經營「劏客」產科服務,高價賣名額予雙非產婦,以剖腹劏肚產子,遷就院方運作流程及醫生發財時間,代替自然分娩。不但拖低產科服務水平,更令本地產婦難以獲得私家醫院的產科服務。

不牟利教會私家醫院獲巨利如何處理,原來年終以「許可使用費」上繳三億元給所屬教會,另加一億多元捐獻。事實上,教會在信眾減少的年代再搞「十一奉獻」已不合時宜;既有私家醫院無限量支持,應反過來向返教會信眾發放每周車船膳食津貼二百、大時節則每人發放賀金二千三、信眾生日則送贈五千大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