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新思維

十八大胡錦濤提出了兩岸和平協議及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這都是統一之前就兩岸關係的特殊情況所作出的安排,這代表了統一已提上了日程,為兩岸的永久和平奠基。

消息傳來,台灣人民沒有太大欣躍,馬政府低調以對,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但是依兩岸發展的進程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經貿交流,只經不政的局面,經貿交流的路必引致政治談判之路這是無可迴避,縱使馬英九說時機不成熟,但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終有時機成熟之日,不能永久迴避,必應有新思維來處理不斷變化的兩岸關係。

從二○○八年馬政府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有突破性的發展,從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金融合作簽訂ECFA,以及層級不斷提高的官員互訪,這種種的迹象均顯示兩岸的互動不僅朝向正面開展,且日益深化,但是隨着深化的交流,台灣的台灣認同感不斷提升,面對大陸的疑慮卻愈來愈深,導致馬政府在兩岸政策上不能邁大步向前,就如他曾提出兩岸簽和平協議,結果在民眾的疑慮,民調大幅下跌下,從此不再提和平協議,作為一個領導人順應民意固然必要,但也必在領導的高位上去創造議題,引導民意,如何來面對新局,處理兩岸問題更需新的思維。

大陸的崛起也壓縮了台灣的生存空間,台灣人擔心經濟上的依賴,政治上害怕喪失獨立自主權力,擔心成為下一個香港,今中共領導人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更加深了台灣人內心的不安與疑慮。

今馬政府將台灣定位於「不統、不獨、不武」且不統居於第一位,造成民間兩岸維持現狀的主張,政府的政策方向不明確,永久維持和平現狀被視為和平分裂,在這時代轉捩點,兩岸不但要有新思維來處理兩岸問題,同時也應建立互信機制,為兩岸設立一個可長可久的和平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