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未煮熟的海鮮

在香港做選舉民調,單對單大選區的才有參考價值。行政長官要到一七年才有普選,到時就算不是單打獨鬥,充其量也只會係今屆的情況,兩位建制對一位泛民,民調更有戰略參考價值,但在其他的選舉,民調要麼有很大的局限性、要麼就需要做很多調整工作,不能依書直說。

就好像立法會選舉一樣,要自行替各候選人配票調整。候選人所屬政黨的配票功力,也要在估算當中。又好像超級區議會的選舉一樣,民主黨的兩位候選人的票數相差甚遠,如果建制不是犯同樣的錯誤,平均配票,也一樣可以以少勝多。

總而言之,立法會選舉的民調結果,猶如未煮熟的海鮮,好味與否,要考廚師的功夫!

至於另一部分的功能組別,民調就派不上用場,之前也有團體嘗試進行選前的民調,但可靠度不高,參考價值也不大。最主要原因是選民人數太少。

人數少,不直接影響抽樣的準確程度,在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功能組別,一樣可以抽樣調查,甚至更容易處理,因為有一份完整的名冊,可以在名冊中抽。但問題是受訪者的身份保密較難做到,直接打電話,有名有姓,那等於把受訪者自己的投票立場公開。

一般直選的隨機抽樣,只是抽電話號碼,根本不知道受訪者身份,保密度較高。假如不用電話訪問而改用郵件,電郵固然身份盡露,就算用平郵,也難保在回條沒有記號,投票意向屬高度私隱。受訪者身份如果無法隱藏保密便不算回應,或者說假,回應率一低,就無法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