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權力轉移的十八大中,胡錦濤拋出了兩岸和平協議及軍事互信的主張,馬英九以冷處理的方式接招,表示兩岸簽署的協議已有十八項,每一項的基礎都是和平,所以簽署和平協議不是最優先的要務,海峽兩岸的說法顯然並無交集點。
胡錦濤也首度提出了「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可視為北京在馬英九執政的四年多來,不但經濟讓利且於外交上讓步,但北京不想繼續維持此一廂情願的統戰格局,如今想收割成果,並讓交流導致兩岸走向統一的正軌上。
胡錦濤主政十年,兩岸關係從陳水扁執政時的惡化停滯,到國民黨的破冰,馬英九的開展,成果有目共睹,但唯一無法突破的關口,就是兩岸跨入政治對話和協商的新進程。胡錦濤十八大的講話實給了不願在任內處理政治協商議題的馬英九政府,施加了無形的壓力。
馬英九透過總統府發言人的回應仍堅持兩岸應「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防線,不肯輕易跨越雷池,同時將兩岸簽和平協議和建立軍事互信列為「非急迫性」的議題。
馬英九闡述了「簽和平協議的背景應是有戰爭才會從停火到簽和平協議,對兩岸來說這階段早已過了」,馬英九競選時在其「黃金十年」的規劃中,提出簽和平協議引起社會的疑慮爭議,同時美國官員也表示不支持,因之,馬英九即刻提出了簽兩岸和平協議的三項前提,即必符合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國會監督,為兩岸和平協議設置了障礙,讓和平協議之說沉封箱底。
馬政府現內外交困,民調低落,拚經濟處理內政乃是首要任務,不願去觸及兩岸政治議題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