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持續升溫,港獨思潮揮之不去,引起中央政府的憂慮。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強調要防範及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維護國家主權,而廣東省長朱小丹亦指所謂內地「吃掉香港」、「赤化香港」的說法來自極少數人,都是不懷好意。他還強調,加強粵港經濟合作符合雙方及國家根本利益,亦是大勢所趨。
朱小丹的談話,顯然有針對性。近年來,因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尖沙咀名店風波、擴大個人遊爭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內地水貨客等問題接二連三,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部分政客乘機打出「反赤化」、「反殖民」等旗幟,蠱惑人心,甚至有人喊出「中國人滾回中國」、「香港獨立」等口號。一時間,中港關係惡浪滾滾,「去中國化」思潮儼然成了氣候。
中港兩地居民生活習慣不同,價值觀有異,在頻密交往中產生摩擦與矛盾,不值得大驚小怪,這些問題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解決的。如針對內地人炒高樓價的疑慮,港府推行港人港地以及買家印花稅政策,優先照顧本地需要;在雙非爭議上,港府推出零配額措施,內地亦提高境外生子的罰款,雙管齊下,效果立竿見影。其實,有些問題源自香港本身,如名店風波是店方的做法不公道,而雙非源頭則在於終審法院對莊豐源案的判決,將所有問題都歸咎內地,並不符合事實。將中港矛盾上綱上線,肆意誇大,分明是別有用心。
眾所周知,港獨不僅政治上沒有可行性,經濟上同樣行不通。本港四大產業,泰半是靠內地因素撐起來的,而香港人日常生活所需,大部分是內地供應,設想內地企業不來上市、內地居民不來旅遊、東江水不再供港,香港必然是死港、臭港,這難道是高喊「香港獨立」的人所希望的嗎?今時今日,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俱榮俱損,連主張台獨的台灣民進黨尚且改轅易轍,不敢反對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回歸的香港卻要與內地經濟割裂,以為可以走自給自足之路,這不是太傻、太天真嗎?
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狀況,居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不過是作者臆想,而不是現實。香港是國際化都市,更是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閉關鎖港無異自殺。更何況,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跟內地經濟融合是唯一出路。兩地合作,香港還有發展機會;自我孤立,香港必然進一步被邊緣化。
「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香港的危機不是被內地吃掉,而是自甘沉淪。當香港忙於政治內耗,周邊地區無不在加速發展,新加坡後來居上,澳門人均產值已超過香港,廣東人均收入今年將突破八千美元,並以每年一成的速度增長,如果香港仍然自高自大,自以為是,遲早鬧出前倨後恭的笑話。實際上,再過十年二十年,廣東未必有需要也未必願意再跟香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