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跟隨民粹 終將一事無成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發表「強勢領袖」論,指施政不能怕得罪人,不能被人牽着鼻子走。然而,說易行難,面對強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以及日益膨脹的民粹,港府一再讓步,一再跪低,醞釀多年的舊政府總部西座拆卸重建計劃生變,就是被牽着鼻子走的最新事例。

自港府興建添馬艦新總部,中區舊總部建築群如何規劃使用,受到各方關注。經過顧問機構評估後,當局本來有意保留相連的東座及中座大廈,而西座大廈因「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較低」,計劃以「建造、營運及移交」(BOT)模式重建為商業樓宇,以緩解中區甲級寫字樓嚴重供不應求的問題。不過,西座重建計劃遭到環保團體及部分學者的反對,認為政府山建築應全部保育,並要求當局就西座作獨立考古調查,再諮詢公眾。數月前,古物諮詢委員會在一片爭議聲中將西座暫定為保留價值較低的二級歷史建築,引起軒然大波。

古諮會下月開會討論西座評級,鑑於公眾諮詢中九成多意見支持西座應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加上堅持西座為二級的古諮會主席陳智思及另一名委員將缺席投票,相信西座「升呢」為一級的可能性極高。對於西座評級有變數,港府雖然重申現時並未改變重建西座的立場,但從發展局未有堅持在年底前邀請發展商提交重建意向書觀之,當局已打定輸數,而公眾諮詢支持保育西座,正好成為港府讓步的下台階。

保育與發展,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沒有發展,香港就不會由一個偏僻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而沒有保育,香港就是一個沒有歷史與文化的石屎森林。就西座而言,是否值得保留,應由古諮會專業評級,惟令人憂慮的是,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之下,評級很難不受外來壓力的影響,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其實,民粹未必代表民意,諮詢結果也未必代表沉默大多數的利益,以此為施政依歸,往往會走入歧途,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在多元社會中,任何事情都有不同意見,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政府的責任在於平衡各方利益,作出最有利市民及長遠利益的決定。但令人疑惑的是,新政府予人的印象不是堅持原則,擇善固執,而是一再屈服於政治壓力,國民教育如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如是,擴大個人遊政策如是,打擊水貨如是,龍尾灘人工沙灘計劃恐怕亦如是,除了長津政策企硬不讓步,港府可謂遇到壓力就妥協,遇到困難就繞道走,到頭來,所謂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變成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威望受挫,民望低落,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淖。

香港不缺少討好民粹的政客,缺少的是目光長遠、意志堅定又能說服公眾支持的政治家。如果港府怕得罪人,繼續被牽着鼻子走,不僅不能討好反對派,恐怕連支持者也會一併失去,最終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