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因應DR毒血針事件而成立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轄下有四個工作小組,當中包括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的工作小組。有小組成員表明,打針涉及創傷,絕對屬醫療行為。醫生停牌期間涉嫌無牌行醫,問題非常嚴重,將在下次會議提出討論。有皮膚科專科醫生透露,不少內地或韓國製「雜牌」肉毒桿菌產品充斥市場,擔心有人「入錯貨」又不懂處理藥物,胡亂為市民注射,隨時有嚴重併發症。
工作小組成員兼皮膚科專科醫生陳衍里昨表示,注射程序絕對是醫療行為,尤其注射肉毒桿菌於臉部後,臉部神經線吸收蛋白質,令肌肉不能郁動,達致活動紋(皺紋)消退效果:「我完全睇唔到呢個係美容技術!」他指,肉毒桿菌最初用於治療中風病人,八十年代才發展為去皺紋用途,如今更可用作治療汗腺分泌過多等問題。注射程序必須由註冊醫生進行,處方藥物亦需小心,他聽聞近年內地及韓國生產不同牌子的肉毒桿菌,成分或各有不同,若醫生不適當稀釋藥物,分量過多隨時有危險。另一小組成員兼整形外科專科醫生金永強考慮,在下次小組會議提出討論此個案。
DR事件後,消費者委員會與衞生署及海關合作,在監管框架生效前的「空窗期」,加強監察涉及高風險程序的美容廣告。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昨表示,已轉介九宗涉及入侵性程序的美容廣告投訴予衞生署。消委會今年首三季共接獲七百五十二宗涉及美容服務的投訴,當中一百一十二宗涉及入侵性療程,三成人接受入侵性治療後身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