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牙科使用的醫療器具必須經四個消毒步驟,當中最後用消毒爐(autoclave)的過程最為關鍵,若殘留血漬或唾液於儀器中,有機會殘存乙型、丙型肝炎,甚至愛滋病毒。香港牙醫學會會長梁世民指,今次事故罕見,他執業廿多年也屬首次聽聞,認為牙科醫生負責整件事件。有傳染病專科醫生相信,大部分市民已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故感染機會較微,但丙型肝炎不受疫苗保障,若有含菌的儀器觸及病人黏膜或傷口則隨時感染。
香港牙醫學會會長梁世民形容,使用消毒爐是最關鍵的步驟,透過最高攝氏一百二十度及高壓徹底消毒儀器,殺死殘存的過濾性病毒及細菌孢子。他又指,手術用的手術包及爐內都附有顏色標籤,若標籤變色,即消毒程序全部完結。他說消毒程序在公立醫院多由護士負責,但若診所則應多數由醫生負責,故醫生責無旁貸。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病人接觸未完成消毒程序的儀器後會否感染,需視乎病人接受哪種治療:「如果開口檢查吓就冇事,但入侵性治療如剝牙,會出血留傷口,風險就高。」他相信,本港廿多年前已推乙肝疫苗接種計劃,即使病人接觸到含有乙肝病毒的器具,免疫機會高,「不過丙肝就冇疫苗。」
公立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曾德賢則指,乙型肝炎病毒可在環境中生存約七天,若病毒混雜在血液內,生存時間更長;若乙肝帶毒者沒服藥,血液中病毒含量有機會高達幾萬,甚至幾千萬個單位。至於愛滋病毒可停留在環境的時間較短,相信感染機會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