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樓價屢創新高,港府突然使出兩大辣招,頓時令熾熱的樓市轉趨沉寂,惟長遠效果仍有待觀察。最值得關注的是,港府向境外人士及公司買家徵收印花稅,進一步限制外地人在港置業,影響深遠。
港府再次祭出行政措施冷卻樓市,完全是出於無奈。香港每年新增大約兩萬多個房屋需求,但過去八年間,港府平均每年僅能提供一萬三千個單位,嚴重供不應求,加上境外人士紛紛來港置業,令房屋問題雪上加霜。雖然梁振英政府決心增加房屋供應,惟絞盡腦汁之下,未來三至四年每年最多也只能提供不足兩萬個單位,不僅未必可以滿足每年新增的需求,更無法填補過去多年累積下來的供應缺口,樓價上升勢頭顯而易見。更何況,拓地建樓需要五至六年時間,而國際熱錢卻是瞬息即至,二○○八年以來,香港樓價急升六成,僅今年頭九個月已上升兩成,如今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印鈔沒有上限,低息期也似乎沒有盡頭,如果港府繼續死守過去那一套「自由市場」法則作繭自縛,後果不堪設想,樓價繼續狂飆,民怨勢必水漲船高。
非常時期,須用非常手段,港府調高並延長額外印花稅,並首次向境外人士及公司買家徵稅,旨在首先滿足本地人的置業需求,無可厚非,這亦是國際通行做法。內地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均限制外國人及外地人置業,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欲用獎金在北京買樓,卻苦於沒有北京戶口,就是典型例子;在澳洲,境外人士不准進入二手樓市場;亞洲四小龍之中,新加坡及台灣對境外人士置業徵稅,南韓限制外國人以個人名義置業。這些國家或地區限制外地人士置業,均取得壓抑樓市的明顯效果。
香港在限制境外人士置業方面一直表現謹慎,這是因為自由市場是香港的立足之本,不能輕易自毀長城。然而,時移勢易,國際市場環境在改變,當全球主要經濟體不斷量化寬鬆之際,港府不能不採取自保措施。事實上,從將置業投資剔出投資移民計劃,到部分樓盤實施「港人港地」政策,再到今次推出買家印花稅,港府正逐步收緊境外人士在港置業的限制。過去,只有公屋及居屋等公營房屋實行港人港地政策,現在擴大到私人物業,這項措施,可能長遠影響香港房地產的發展。
其實,以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在國際上證明是失敗的,美國「兩房」瀕臨破產;日本二十年經濟停滯源於房地產泡沫爆破;西班牙債務問題沉重,其中一個原因被指是過分投資房地產所致。對香港而言,房地產獨大更加畸形,成為競爭力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問題是,港府在財政過分依賴土地相關收入的情況下,恐怕只能繼續飲鴆止渴,壓抑樓市炒風的決心到底有多大,仍然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