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曾經有過「港獨」念頭,但通過形勢分析和面對香港的現實條件,很快打消。不過,因應時代潮流和英倫二戰後要全面放棄殖民地政策,對「不能獨立」的香港,其管治方式也還是要作出調整變更的,這就是開放政權,讓香港本地人逐漸參與管理社會。首先的着眼點,是所謂「各界精英」,把他們吸納進來,這就是所謂「行政吸納政治」。有了這樣的調整,香港的「本土意識」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有機會「落到實處」。這個局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之前已經有所形成。
北京提出九七年鐵定收回香港,英倫一開始是沒有估計到的。它的如意算盤是「續約」,繼續保持一百五十年來「三個不平等條約」的現狀。然而,面對北京的「收回香港」,英倫此時更不可能搞「港獨」來對抗了。「續約」不行就用「主權換治權」;這一招不行,就只能答應九七交出香港,在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面做文章,盡量把香港變成「完全自治」或「獨立的政治實體」。
當時香港社情和民意,是害怕中國收回香港的,是希望英國人繼續管治香港的,是希望九七後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能真的「不受北京干預」而得以實現的。這種意識是非常「香港」,非常「本土」的,非常「資本主義」、非常「拒共抗共」的。那時,北京倒是非常體諒、理解這種意識。北京的主要政策是用統戰,用「團結大多數人」,用「和風細雨」的工作,用嚴格約束自己這邊不要干預香港來化解港人的這種意識和擔憂,同時北京絲毫不擔心會滋生出「港獨」。
從鄧小平的講話也見不到批判「港獨」。那時也鮮見有港人會公開打出「港獨」旗號。然而,為何回歸後卻冒出了「港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