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中日經濟戰

釣魚島事件讓中日雙方的氣氛緊張,尤其日本將釣魚島收歸國有之後,可謂到了臨界點,大陸內部強硬之聲四起,希望軍事行動,要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中日關係面臨嚴峻的挑戰。

民間及媒體已催促政府要發動經濟戰、貿易戰,但北京當局似仍有考量,未敢即時出手,尋求理性解決之道。其實發動經濟戰或貿易戰是「七傷拳」,傷人亦傷己,民情洶湧,政府必須慎重評估,在感情與理智做出抉擇。

現中國大陸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國,也是最大貿易順差之地,中國也持有巨大的日本國債,這些都是中國對付日本的籌碼,只是守而未發而已。

停止使用日貨、關閉日本在大陸工廠等固然傷了日本,而所謂發動真正的經濟戰,就必須先衡量雙方經濟實力、產業關連,如有關鍵的技術及零組件在對方手上,輕啟經濟戰的結果可能是傷了對方,更傷了自己,經濟學上「效益損失」的情況發生,後果可能很嚴重。

世上最著名的經濟貿易戰乃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將進口產品的稅率提到歷史最高點,結果美國的出口額萎縮六成,失業率升到百分之二十五,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經濟大蕭條。

現國際「經濟制裁」手段仍於國際間,主要是美國發動對付不順從美國國家的制裁,這些國家在經濟及產業上屬小國,美國無所顧忌。現中日兩國分居全球第二、三大經濟體,雙方貿易總額達三千多億美元,如打起經濟戰看似日本吃虧,但大陸由日本進口除了消費品外還有關鍵零組件及工業半成品,打起經濟戰可說是兩敗俱傷,這是北京當局審慎之因。

民間的拒買日貨在聲勢效用上都可起到作用,如政府發動,日本必反擊,且可能拉老美進來,結果是禍福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