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假大空 大學之道只為錢

嶺南大學兩所附屬學院超額招生醜聞愈演愈烈,剛獲續約五年的嶺大校長陳玉樹以「個人及健康」為由宣布辭職。姑勿論其辭職的真正原因是甚麼,今次超收事件已充分暴露教育產業化政策導向之下,本地高校一切向錢看,犧牲教育質素及學生權益,香港教育聲譽受損,令人痛心。

今年是教育改制的「雙軌年」,高校收生較往年多本是正常現象,然而嶺大兩間自資的社區學院及持續進修學院招生卻多得出奇,由去年的一千九百人增至今年五千三百人,激增兩倍,以致有學生以「人山人海」來形容校園之喧囂擁擠。由於人數激增,致使圖書館、洗手間、課室、宿舍設施不堪負荷,學習時數削減,部分課程的師生比例超出教育局的指引接近一倍,教育質素大受影響。不少學生須到不同的教育中心上課,這些教育中心周邊環境惡劣,有的位於街市樓上,有的在夜總會及俱樂部樓下,叫賣聲、打鬧聲、嬉笑聲聲聲入耳,叫學生如何專心上課?

更荒謬的是,嶺大今年推出二十多個未完成註冊的新高等文憑課程,將來學生畢業後,學歷隨時不被承認,這叫莘莘學子情何以堪,叫望子成龍、付出大量血汗錢的父母如何能夠接受。不客氣地說,這已涉及學術欺詐,論性質之惡劣,與無良醫生為病人處方未經臨床證實有效的新藥,以及醫療美容集團以毫無科學根據的所謂抽血美容招徠顧客,其實並無二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及家長表達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僅校方要交代,當局亦要嚴肅處理,不能僅以一紙調查報告應付了事。

不能不指出的是,胡亂擴招學生並非個別高校的問題,而是普遍現象。近年各大院校都在拚命擴充,以致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氾濫,不少高校還向內地學生招手,只要讀一年就可以得到碩士文憑,引起高校賣文憑賺錢的質疑。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反觀今日本地的大學之道,在烏煙瘴氣,在親錢,在誤人子弟。教育變成產業,學府淪為學店,大學不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卻以賺錢為宗旨,象牙之塔與夜總會、街市為伍,香港下一代的質素如何,不言而喻。

正如有跨國人力資源公司的報告顯示,對港府政策能培育知識型人才表示「有信心」的本地僱主,低至百分之二十八;超過七成僱主對港府政策沒有信心,這就是教育的真相。香港教育質素一向在國際上薄有名聲,本地高校在各種排名榜中地位不低,這是長期努力的結果,現在卻因為教育產業化的錯誤導向搞到千瘡百孔,混亂不堪,實在可悲。

欲速則不達。大學招生「大躍進」的結果,必然是教育質素「大倒退」。前朝曾蔭權政府搞的所謂六大優勢產業,醫療產業已成為笑話,而教育產業不僅是笑話,簡直是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