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兒童「感統障礙」 阻學習社交

經常自轉、怕摸沙,是兒童發展遲緩的先兆?被謔稱為「港孩」的本港兒童,出現情緒或紀律的問題,除了因為被寵壞外,亦可能與出現「感覺統合障礙」(下稱感統障礙)有關。不過,政府現未有恒常評估機制,致有感統障礙的兒童往往被延誤治理。協助訓練感統障礙兒童的團體表示,每年求助的兒童平均逾一百名,人數並有增加趨勢;職業治療師更指若不重視早期徵狀,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及社交生活。教育界建議政府應將感統障礙列入學習障礙的範疇,盡早「對症下藥」!

今年四歲的恩恩,看起來與一般小童無異,喜歡笑、喜歡玩,但原來她小時候行徑怪異得令父母擔心。徐太說:「恩恩一歲前唔識用手玩玩具,聽到大聲音樂就喊,又唔可以打鞦韆,而且超無安全感,見到人着黑色衫就大喊!」

徐太憶述,當時曾懷疑恩恩患有自閉症或其他病,惟在母嬰健康院接受三次檢查,醫生及護士均指恩恩在各方面都表現正常。「醫生話,唔玩玩具,可能係玩具無吸引力。」徐太指,她曾購買不同種類的玩具予恩恩,惟情況未見改善,至歲半後參加親子遊戲班,恩恩的學習及運動能力,明顯較同齡兒童弱,對陌生事物、過大音量特別敏感,而肌肉發展亦較弱,最後經職業治療師檢查後,才評估有輕微感統障礙。

屬於大腦缺陷一種

「我近五年至少接觸過五、六百名疑似有感統障礙的小朋友!」從事幼兒教育逾十年、協助訓練恩恩的導師許詩佩直指,近年有感統障礙的兒童不斷增加,以她接觸的兒童為例,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感統障礙,而普遍來說,三歲前兒童的徵狀並不明顯,加上家長缺乏認知,「當小朋友讀書成績差,家長只係以為佢懶,不知真正原因。」

感統障礙是屬於大腦缺陷的一種,由於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致出現語言、認知、情緒及行為控制等問題。扶康會感覺統合治療服務項目經理兼職業治療師張淑珍解釋,感統障礙未被歸類成病症,但明顯會影響小童的發展,尤其不同的感覺若出現協調問題,可阻礙學習及社交發展,若父母發現子女有不尋常表現,宜尋求專業判斷,再作訓練,減低影響。

不過,目前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的兒童健康服務,並未包括相關評估。香港西醫工會會長兼兒科專科醫生楊超發坦言,若兒童存在感統障礙,醫護未經長時間觀察,未必可判斷問題,相對亦較難作治療。

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則指,感統障礙的個案愈來愈多,成因複雜,受環境、營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馮稱,除可進行感統治療外,更應盡早求醫找出病因,「有啲兒童係因為接觸太多環境毒素,或者水銀超標而致病,搵出原因就可以對症下藥。」

學習障礙定義狹窄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政府對學習障礙涉及範疇的定義狹窄,令感統障礙並不列入學習困難的歸類中,難以協助有關兒童。他稱,若只為讀寫障礙或認知障礙的兒童提供協助,服務會變得並不全面。他建議,應擴大學習障礙的範疇,令感統兒童亦可得到幫助。

多個政府部門包括醫管局及衞生署並無就感統障礙的患者作統計,教育局發言人則指,由於缺乏全面數據支持,局方目前並未採納感覺統合失調為學童學習困難的歸類。據統計,二○一一及一二學年,全港公營中小學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達二萬八千六百多人,其中六成屬有特殊學習困難。

圖:甘偉倫、葉華英

文:張艷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