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梅窩發展

政府在梅窩銀礦灣建一百三十個單位的單棟居屋,據說是讓當地的公屋居民有機會自置物業,似乎只屬地區性的建設。不過,政府能夠在梅窩建居屋,且不再追求大型化,一百三十個單位應屬中小型,這些都是房屋政策值得推崇的新發展。

梅窩曾是香港人旅遊勝地,我們年少時都經常在當地遠足、紮營。近年不知何故,趨於冷落,村民外移,人口下跌。以環境而言,這應是宜居之地,歷史上亦有眾多村落聚居,只要政府補貼渡輪,交通時間與成本下降的話,這裏應可吸引不少喜愛郊野居住的港人入住。屆時人口多了,規模效益可減低交通補貼。

大嶼山南部長沙一帶,勝景異常,吸引不少外籍人士入住,村屋樓價上升,反映當地的吸引力。長沙有東涌路可通機場與東涌。梅窩則有嶼南路可接貝澳,連上東涌路,雖然北上不能接上愉景灣,由嶼南路經東涌路可達機場與東涌,使梅窩各村多了陸路連繫。政府若願意改善道路,梅窩、貝澳、長沙等地便可連成一片,加上渡輪安排,大嶼山南部的原有村落擴建,至少可容納多幾萬居民而不影響當地生態。

我在本欄曾提議把西博寮海峽以西的大嶼山東南部、長洲、坪洲、喜靈洲等地發展如水都威尼斯的沿岸居處;只要政府補貼渡輪,一如在道路建設補貼巴士、火車等,交通時間成本下降,這些原來已有不少人聚居的郊野、島嶼的社區大可擴建,再容納十萬人也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