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告:在牛頭角下邨長大的本港奧運單車獎牌得主李慧詩,獲得佳績是拜「堅持信念」所賜。然而,整個牛頭角下邨,「堅持信念」者究竟有幾人?應不會只得李慧詩一人罷!但成就如李慧詩者又有幾人?
況且,李慧詩這為單車幾乎奉獻大部分青春的運動員,還要「粉墨登場」當廣告主角。也許,她這樣做才有機會稍為拉近本港世界級運動員,與富裕程度相若地區的世界級運動員的收入差距。
不斷標榜幾十萬中無一、且在光榮背後有苦自己知的頂級運動員,正是為大眾洗腦,讓人以為「堅持信念」就可獲得成功,明顯是操控香港大部分土地及財富的小眾財閥利益集團所想——窮人們一定要有夢想、「堅持信念」,不惜日捱夜捱,向終點進發。然而,絕大部分人的終點並非成功,而是難以獲得合適地方安放的「骨灰甕」。稍欠錢財的港人,身故後要「入土為安」,談何容易。
我們反要問,為何比歐洲小國人口還多的香港,就只得李慧詩一人獲得獎牌?一語道破,香港大部分財富操控在極小眾之手,其他人一生即成他們剝削、勞役,為他們累積財富的工具。
未出生,父母已開始為兒女的教育張羅,非為教育,而是要確保他們將來在財閥面前,叫價更高!然後,就是為「上車盤」籌謀,奉獻大半生的大部分勞動力,同時要為兒女教育、終老開支打算。而且,此艱澀、無趣味、無回頭之路,在財閥貪得無厭下,已經愈來愈行不通。在此氛圍下,讓更多香港年輕人成為世界級運動員的蹊徑,是否仍存在?
李慧詩成香港年輕人偶像,若他們能多做自己更貼心的事,多批判社會不公義,相對香港有更多李慧詩冒起,不是有更正面而實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