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枉稱半自由 安老無計最堪憂

千呼萬喚之下,一直「只聞樓梯響」的強積金半自由行終將在下月正式實施,打工仔可以自行選擇強積金僱員累積部分的受託人及投資計劃,當局同步推出針對中介人的新規管措施。然而,半自由行措施只屬修修補補,不可能改變強積金的制度性弊端,更不可能解決打工仔的後顧之憂。

強積金制度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自推行之日起就爭議不斷,回報率低而行政收費高更是備受詬病,要求檢討以至廢除強積金制度的呼聲此起彼伏。當局沒有改弦更張的勇氣及魄力,只好推動強積金半自由行以敷衍民意,但就連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措施亦一拖再拖,在強積金制度推出逾十年後才落實。「半自由行」之下,基金受託人為了爭生意,也許會稍為調低管理費以增加競爭力,而中介人必將鼓動如簧之舌說服打工仔轉換受託人。可以想像,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打工仔難免遭受各式各樣的「狂轟濫炸」,違規銷售難以避免。為此,當局同步實行新規管措施,要求中介人重新註冊,並在推銷時披露佣金及個人資料;此外,當局亦提醒打工仔,不要急於轉換受託人,應視乎管理費是否下調,以及金融市場的變化,謀定而後動。

其實,半自由行也好,規範中介行為也罷,打工仔除了做「半個主人」的虛榮,恐怕沒有多少實惠,最大受益者仍然是強積金受託人。目前,強積金累積資產已達五千億元,未來還會進一步上升,這筆資產看似龐大,惟分到每個打工仔戶口裏,其實非常有限,沒有人相信靠強積金可以養老。港府一直吹噓有三根退休保障支柱,一曰個人儲蓄,二曰強積金,三曰社會綜援網,其實這三根支柱都非常脆弱,隨着人口老化加劇,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愈來愈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當大部分打工仔都有後顧之憂,這個社會是不可能安寧的。港府近日推出特惠生果金計劃,本是一件善舉,但政府堅持資產申報又引起社會爭拗。有長者認為自己生活無憂,不需要這筆錢,但也有長者批評資產申報造成社會分化,指過去死慳死抵才有少許積蓄,惟今日不知明日事,隨時一場病都可以花掉所有積蓄;亦有長者指出,因為子女孝順,才有一些積蓄,若因此失去領取特惠生果金的資格,這不是鼓勵子女不孝嗎?

事實證明,無論是強積金還是長者生果金,都無法保障長者晚年生活。雖然中國人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惟隨着社會變遷,出生率下降,年輕人生活壓力愈來愈大,解決安老問題已成為港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局與其在強積金上修修補補,或者推出姿勢大於實際的所謂扶貧敬老措施,不如早日將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提上議事日程,只有每一位長者都能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社會才能真正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