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中國發展模式

早些時候在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我提出中國發展的階段論。

一九四九年至改革開放時期,發展主調是政治化。當時首要的工作是民族獨立,擺脫百多年受列強欺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格局。戰亂之後,一窮二白下追求民族獨立,需要經濟發展,且面對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美蘇可能的軍事侵略,經濟要自主加快發展,國防工業要建立起來,資源有限,只能用政治強制和動員方法集中資源重點發展,以實行中國的原始資本積累和急速的工業化。

七九年之後,在三十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礎上,資源條件已大為改善。原始資本積累的方法改為提升效率、效益,進一步提升工業化水平,包括深度、廣度和速度,這屬經濟化的階段。當然,中國的經濟化一方面有濃厚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過度市場化、商品化。另方面,還保留國營經濟,國家的計劃調度。中國經濟在這段時期開展長期百分之九的平均高增長率。

自胡錦濤上台後,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中國正進入社會化的階段。社會化是以人為本,着重社會制度保障,可持續發展,把經濟化階段經濟發展的成本外部化扭轉為成本內部化,因此也包括生態環保、文化保育等。從政治化到經濟化,再到今天的社會化,反映着中國發展的資源條件改善,也顯示出中共在發展戰略方面的因地制宜,適時變化。不計算其中的轉折,宏觀而言,這是成功的發展模式,可與德國、日本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