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梁振英救災角色商榷

自從梁振英先生當選行政長官之後,一些媒體即嚴陣以待,每日無分議題,以密集炮火狂轟濫炸,無論甚麼題目、甚麼政策,一概否定,基於甚麼政治動機,我們毋須深究,因為他們的政治目的不會寫於報頭之上,反正是有「言論自由」做護身符,要批評的總可以批評,但在發生失去三十八條寶貴生命的海難後,行政長官到現場巡視以及到醫院慰問,也拿來做文章,甚至刻薄至用「抽水」視之,則難怪有評論反問「這是不是瘋了」!

鼓勵士氣 慰藉人心

凡遇上特大災難,行政長官通常會到現場巡視,督促救災和慰問傷者,他的工作都不是直接參與救災工作,但卻視之為必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遲緩到現場,往往都成為政治災難。

年前,台灣遇上風災,而馬英九遲了到現場視察,即備受全台灣市民責難,難道台灣民眾不知道馬英九既不是救災專家,也不是醫護人員,他的到場,不會為救災隊伍增添一個人乎?

如果馬英九只是救災隊伍的一員,他到場與否,反而不成關鍵,在人數眾多救災人員之中,多增加一人,其影響非常有限。然而,馬英九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了政府,代表了台灣人民,他的到場,就是體現了台灣人對受災民眾的關注,這是民眾付託給他的責任。

所以,梁振英先生到場視察和慰問傷者,不是為救災救人多增一雙援手,他的到來,就是要鼓勵士氣、慰藉人心,梁先生代表了特區政府,也代表了整個香港特別行政區,你支持他,他要履行這個職責,你不支持他,他也要履行這個職責,他不履行這個責任,就是失職。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對事不對人」,甚麼是對事,甚麼是對人?

從爭議的針對對象固然可以看得清楚,但除了看對象之外,我們也可以分析其動機,如果只是針對事情本身,其動機往往是希望事情可以做好,或者做得更好,希望做得好是出發點,所以才指出事情的不完善處,以期得到改進。

履行職責 無懼惡評

但如果是針對人,則其動機剛好相反,通常都是望你做得差。好的固然可以說成差,稍差的說成很差,而最符合批評者期望的,就是真的做得很差,所以對人而不是對事的,就一定想盡辦法,令目標人士做得差——又或者盡力設置障礙,讓被針對的人,如被綁手綁腳,不能盡展所長,交出亮麗的成績。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履行他的職責,不會受到一些惡意批評而影響。因為管治香港的責任,是落在行政長官的肩上,那些提出「對人不對事」的惡意批評的人,不會對此負上絲毫的責任。而大多數香港市民,他們的大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求治,希望行政長官可以履行其選舉承諾,所以,行政長官做得好,就是大多數香港市民的期望,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利益,也符合香港整體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採取「對人不對事」批評立場的人士,他們表面上是針對特首,欲除梁而後快。但實際上,這種「對人不對事」的做法,也是站在香港整體利益的對立面,為求達到其特別的政治目的而犧牲了香港良好施政的整體社會利益,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批評,不只是針對特首一個人,而是針對大多數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