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廢固可行 垃圾徵費須三思

前朝政府一事無成,只留下一堆爛攤子和一堆地雷,新政府上場後被迫逐一收拾,逐一拆除,興建焚化爐及處理垃圾的爭議便是前朝留下的棘手難題。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日回應當局煞停焚化爐的傳聞時表示,關於焚化爐的爭議已進入司法程序,當局會持觀望態度。雖然他沒有正式承認煞停焚化爐,但大家都知道,在目前的政治環境和氣氛下,要落實極具爭議性的興建焚化爐計劃已經不太可能,暫時擱置成為唯一的選擇。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稠,單靠垃圾堆填遲早無以為繼,興建焚化爐可以說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事實上,焚化爐計劃籌備經年,前朝高官更不斷外訪取經,可惜當局議而不決,一拖再拖,焚化爐造價由○八年估算的四十億元,暴漲至最新預計的一百五十億元,加上當局諮詢和溝通不足,激起市民和環保團體強烈反對,甚至鬧上公堂,導致計劃胎死腹中。

興建焚化爐不可行,而現有的三個堆填區數年後又將相繼爆滿,當局有甚麼辦法處理迫在眉睫的垃圾問題呢?黃錦星強調現時約四成都市固體廢物來自廚餘,廚餘回收有極大空間,故未來兩、三年會聚焦以源頭減廢處理垃圾;此外,他又重申逾半市民支持垃圾徵費計劃,暗示垃圾徵費勢在必行。

事實上,源頭減廢是大勢所趨,其他國家和地區推行已久,而且成效顯著。香港人均垃圾量冠絕全球,偏偏在源頭回收方面遠遠落後於人,難怪堆填區頻頻告急。新政府聚焦於源頭減廢,方向無疑正確,問題是,當局初步計劃在部分公屋推行廚餘回收,即使數年後擴展至所有公屋,亦只能減少堆填區一成垃圾,效果有限。至於垃圾徵費計劃,涉及每家每戶,比膠袋徵費更加複雜,更具爭議,能否落實,不無疑問。

政府推出的徵費名目繁多,如排污費和膠袋費,以及計劃推出舊電腦及電器回收徵費等等,市民付出的金錢愈來愈多,到頭來只是肥了庫房,對環保不見得有何幫助。當局聲稱逾半市民支持垃圾徵費,並認為目前香港經濟平穩,是落實政策的好時機,其實,社會上對垃圾徵費仍有不少疑問,不少爭議,所謂逾半民意支持,恐怕未必是事實。

再說,單靠徵費並非解決垃圾問題的最好辦法,台灣在實行垃圾徵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同步推出「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並大力發展回收再造產業。反觀本港,回收政策一直停留在虛有其名的「三色桶分類」,而當局對回收產業又缺乏支持,以致多年來發展緩慢,在這種情況下推行垃圾徵費,怎麼可能得到市民支持呢?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政府有心推行源頭減廢,這是值得肯定的,市民也不介意為環保付出,但前提是政府必須作出應有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