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以事論事剖析激與硬

立法會選舉之後,最普遍的分析和評論是激進強硬的力量抬頭,這股力量令人擔憂,也會讓新政府管治更添困難。

這個觀察不能說是錯,但卻是有點模糊。模糊之處,是首先要定義和理解,甚麼才叫強硬激進,怎樣才算強硬激進。

我們不妨重溫○五年世貿在港開會期間,那些韓國農民跟隨來港示威,那種示威手段算是強硬激進的話,那香港過去在立法會上演的,充其量算是鬧劇和趣劇,其中加進一點刺激元素而已。

粗言穢語 社會抗拒

所以對一些政治現象的分析,最好還是以事論事,把事件逐一來討論,而不是隨便去包裝。加上一些形容詞之後,就會失真。

過去立法會最為人詬病的有幾件事,一是粗言穢語;二是擲物;三是拉布;四是流會。數來數去,都是在這幾件事中穿插!

但逐一再分析,粗言穢語以及向官員特首擲物,都是可一可再,但之後就無以為繼,就算上屆同時有三位被認為是同聲同氣的激進立法會議員,在這方面都有所收斂,由最初的「掟蕉」、「掃枱」,到後來的放氣球,這都是刻意減輕其激進的味道,而粗言穢語,在爆出之後,往後也沒有變本加厲,而是漸行漸遠漸無聲。

究其原因,是社會上多不接受,甚至抗拒。社會就算接受以激進手段去抗爭,但卻不把這種擲物、掃枱、講粗口列入激進的範圍,繼續玩這種把戲,對當事人的政治生命亦沒有好處。

至於後來的新興玩意,就是拉布和流會。本人服務的機構,曾對此做過民意調查,支持拉布的大約有一成六,支持流會的更少,只有百分之八左右,兩者都可以說是不成氣候,其中尤以流會為然。

頻頻流會 不得民心

拉布,是所有民主議會都玩過的玩意,但卻不會日日玩,時時玩,只能在特定議題,偶一為之。香港的立法會選舉雖然用比例代表制,個別立法會議員的確只需對準他們那一成多的支持者,但選舉只是四年一次,選完之後,他們就要面對整個社會的壓力,在擲物和粗口方面有所收斂,就是這個原因。

拉布在上次上演時,有很大威力,是形勢使然,因為候任特首希望可以趕及七月一日前完成改組,而立法會的任期即將屆滿,時間的壓力在建制及政府的一方,再加上立法會選舉在即,有許多因素都要同時考慮,但在新一屆的立法會內,已經沒有迫切的時間死線。發動拉布的議員,除了面對八成多市民的主流壓力之外,政府也不必只爭朝夕,你要拉,就讓你拉,一個月也開不成立法會會議,發動拉布議員就會面對更大的壓力,更何況在上次的拉布事件中,主席已經示範了可以隨時剪布的權力,而且有了一次經驗,主席可以有更多安排,把修訂議案適度整合,再加以壓縮,那就算不出剪刀,也可以把布縮短,此種拉布伎倆在多國也時有發生,應付方法也早有先例,建制派就算不修改議事規則,單是運用主席權力,也可以應付過來。至於流會,就比拉布更不得民心。

由之前引述的支持度已可說明,香港人非常現實,收了人工,就要做事,拉布還有藉口可用;流會,就是收了人工不做事,有違香港另一種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