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日本政府決定收購釣魚島,激起了大陸民族主義昂揚激憤之情,許多地方展開了遊行示威,甚至破壞日本駐華大使的座駕。際此群情洶湧的壓力下,大陸一向奉行的「韜光養晦」外交政策似受到了衝擊,據說許多人在憤慨不平下寄了鈣片至外交部,表示中國外交不能患軟骨症。然而,中國的崛起並不能以東征西討來展現實力,以理服人似乎更為重要,也更受尊重。
早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親筆致函國家主席胡錦濤,呼籲深化雙方的戰略互惠關係,並冷靜開展高層對話以解決爭端;轉過頭來,野田卻向北京表示將於「九一一」國有化釣魚島。野田前言不對後語,令局勢更加激化,如何有效解決爭端,實在考驗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手段。
中日最大的爭端在釣魚島主權,這涉及疆域與資源,雙方決不可能輕易放棄。若要切實解決,只有擱置爭議,馬英九近日又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應是可行之計。
其實,在國際政治中,中美兩大強在拚版圖、拚地理,也拚經濟,中日關係並不是單純的兩國關係,也涉及中美日關係的糾纏。日本的依賴是《美日安保條約》,它擔心中美關係變好,使美日安保關係名存實亡。中美的競爭,讓周邊國家自動選邊站。就如台灣也擔心中美的友好關係會犧牲了台灣,不但讓美國有了「棄台論」,且在北京的壓力下,恐不再售賣武器給台灣。台日之間對中美的感受,實有雷同之處。
中國與日本在一九七二年建交,當時中美日形成了同盟關係,共同對抗蘇聯;及至蘇聯解體,美日則結合抑制中國崛起,格局已漸成形。美國是中日關係的重要操盤手,但日本是否甘心為美國的棋子?只有排除了這個因素,中日才能冷靜和平地解決主權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