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可造成嚴重傷殘甚至死亡,惟毫無徵兆令人防不勝防。中文大學醫學院成功研發新檢查技術,以現時用作檢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像為基礎,利用全新電腦程式分析眼底血管的病變、直徑、分支、彎度等形態,從而評估腦血管健康及中風風險,臨床測試證實可準確辨別九成中風患者,期望可發展成簡單便捷的預防性中風篩查。
中大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指,本港每年約有一萬八千人中風,缺血性中風佔八成半,大多數因血管病變引發,現時僅磁力共振可觀察腦血管收窄狀況,惟價錢較貴,私營市場每次需三千至四千元,無法作普遍篩查方法。醫學界已知糖尿病與中風相關,三成半中風患者均患俗稱「糖尿眼」的視網膜病變,文獻亦指視網膜病變患者的中風機會較常人高一倍。他解釋,腦血管與視網膜血管系統相連,「好似一幢大廈嘅水渠,一度窄咗另一度都好大機會唔妥。」糖尿病患者每年均需接受視網膜檢查,理論上可透過視網膜血管圖像評估其中風風險,惟現時只能靠醫生長時間研究圖像才有結論,且不同醫生解讀亦有差異。
中大生物統計學部主管徐仲鍈表示,今次研發的全新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可供眼科診所或視光師使用,他們在互聯網上載視網膜圖像,系統便可自動分析視網膜血管特徵,如有否出血、分泌物、直徑、分叉角度、對稱度及彎曲度等,數秒內有結果。系統一方面可成功檢測九成四視網膜病變個案,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以約二百五十名病人作測試,中風及非中風患者各半,結果顯示新系統可辨識九成中風患者及八成半非中風患者。
中大下一步會再招募八百名六十五歲以上、從未中風人士,安排他們同時接受新技術及磁力共振檢查,以確定新技術能否用作預防性篩查。新技術亦可用於診斷其他視網膜疾病,甚至檢查其他由血管病變引發的疾病,例如認知障礙及癡呆症等,惟若患者有白內障、眼部腫瘤或先天血管異常,則會降低新技術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