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嗰日個雷係由頭劈落嚟,就一定死梗。」早前一名男子在大埔乘舢舨出海時,被雷電擊中一度危殆,事後身上布滿多條蚯蚓般的電擊傷痕,右耳耳膜被震穿,全身肌肉至今仍隱隱作痛。市民別以為雷擊與己無關,危險隨時有機會遇上。記者早前在雷暴警告生效期間,巡查多個水上活動熱點,便發現不少市民山照行、水照游,完全漠視被雷擊的風險。
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今年截至上月底,天文台共發出一百二十六次雷暴警告,比上年同期多四十一次,是○九年至今最多的一年,八月十六日,單單一日內便發出三次雷暴警告,於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一連五日內,每日均有間歇性的雷暴警告。
上月十九日,四十九歲男子石有福與兒子在大埔馬屎洲乘舢舨往游泳,期間石被雷擊,昏迷三日,住院半個月才出院。「死過翻生」的石,全身包括小腿、手臂及肩膀留下被雷擊焦痕,右耳耳膜被震穿,至今耳邊常出現「嗚嗚」的回音聲。「依家仲等緊排期修補耳膜,最慘係全身肌肉都好痛。」
憶起事發當日,他承認是自己懶理天文台的警報。因出門時天朗氣清,即使兒子告知天文台已發出雷暴警告,他也沒有理會:「我細細個就做漁民,點會未見過行雷閃電,只係無諗過會被打中!」對於事發經過,他自言印象模糊,醒後從兒子口中才得知自己曾遭雷擊:「嗰時啱啱游完水,成身濕晒,用木槳撐緊舢舨埋岸,聽到兩聲雷聲後,我就暈咗。」事後親友發覺艇底有兩個燒焦的洞口,懷疑雷電首先擊中海面,然後透過濕水的木槳傳電到他身上。
雖然從鬼門關走出,他斷言不會放棄水上活動,但對雷暴警告,就會認真對待。「以後出海及游水前都會留意天氣報告,見到行雷閃電更加走為上着。」
事實上,不少港人對雷暴警告置若罔聞,記者於雷暴警告生效期間,巡視多個郊野地方及水上活動熱點,發現人頭湧湧。其中在西貢上窰家樂徑等熱門行山路段,除三五成群的行山客,亦有一家大小扶老攜幼的家庭團,更有老師帶領小學生出入營地。
海邊亦不遑多讓,西貢碼頭泊滿數十隻舢舨及遊艇,打算去半月灣游水的李小姐便說:「我約晒啲朋友,點可以唔去,雷暴警告又有咩所謂。」西貢漁民石太亦說,每日凌晨兩點起身捕魚:「有雷暴警告都會照去,唔使搵食咩,況且唔係掛成日,幾個鐘就落。」
「好多市民掉以輕心,喺雷暴警告下仲進行水上活動,其實佢(雷電)可以嚟得好快,前一刻天朗氣清,下一刻雷電就殺到嚟都唔奇。」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子祥指出,雷電由不穩定天氣形成,主要受低壓槽、西南風活動以及熱帶氣旋影響,每年五至八月最多。雷電擊中地方十分隨機,未必高處才有機會「中招」,空曠如沙灘或其他較低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擊中。香港業餘天文台成員陳疇略亦稱,雷電所產生的電極可以由數十萬伏特至數百萬伏特不等,「就算劈唔中你,劈中你附近,啲電都會經過你身體,傷害極大。」
現時天文台提供指定地點閃電戒備服務,以及設有名為「遠足及攀山天氣資訊」網頁,提供分區天氣及雨量等資料。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指,市民計劃遠足行程,應考慮天氣因素,天氣惡劣時避免於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