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使出渾身解數,希望為熾熱的樓市降溫。繼日前推出十招穩定樓市措施之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政府正深入研究「港人港地」政策的細節,公營房屋機構將率先推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則表示正研究新的資助置業計劃,以及放寬工廈改建住宅的限制,加快房屋供應。港府對房屋問題高度重視,但成效如何,人們仍不無疑問。
「港人港地」是梁振英房屋政策的重點,其實一直以來,政府資助房屋如公屋及居屋都只准香港居民租用或購買,可見「港人港地」的做法早已存在,只是以前沒有這個明確的說法而已。根據港府構思,今後將擴大「港人港地」的適用範圍,不僅市建局、房委會及房協發展的房屋單位將規限只有港人才能購買,私人發展商在投地時,也有可能加入有關條款。
非常時期,需有非常手段。在樓市狂飆的今天,推行「港人港地」政策無可厚非,也得到各大黨派支持。但同時要看到的是,「港人港地」並非萬應靈丹,如果外地人被趕出一手樓市場,勢必轉向二手市場,進一步搶高樓價;另一方面,「港人港地」單位因受轉售限制,升值潛力減小,對業主未必公平。
說到底,樓市癥結在於供求失衡,增加供應才是治本之道。前朝曾蔭權政府曾揚言,每年可推出兩萬個私人樓宇單位,實際上今年前七個月僅落成二千多個單位,料全年落成量不足萬伙,即使沒有外地人購買,也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樓宇供應減少,適逢歷史上罕見的超長低息期,市場資金充裕,加上股市持續低迷,投資渠道有限,買磚頭保值似乎成為投資首選,樓市上升就難以避免。
招數不爭多少,房策首重成效。如果市場不相信政府短期內有能力大量增加房屋供應,不管推出多少招數,都是雷大雨小。過去政府一再推出抑壓樓市措施,但每推一次,樓價都上漲一次,適得其反,今次梁振英一口氣推出十招,市場認為成效不大不足為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表示研究放寬工廈改建住宅的限制,市建局也揚言加快舊區重建,顯然是回應外界對港府「虛招」的質疑。
香港其實並不缺少可發展的土地,正如專家指出,目前已開發土地僅佔全港總面積的兩成多,只要將開發面積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即可解決房屋問題。問題是,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愈來愈不理性,收購農地發展,被指毀人家園;在維港外填海造地,被指毀滅海洋生態;發展新界東北區,更被扣上「割地賣港」的大帽子。政府施政動輒得咎,寸步難行,雖有土地,可望難及。
當然,不論政治現實如何嚴峻,都不能成為新政府無所作為的藉口。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一個有能力、有擔當的政府,就是要迎難而上,在逆境中闖出一條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