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都在想方設法吸引中國旅客之際,香港卻大有將大批「財神爺」攔在羅湖橋之勢。深圳市進一步放寬「個人遊」政策,在本港引起極大爭議,有人擔心愈來愈多內地客會逼爆香港,特首梁振英強調,旅遊業是香港支柱行業,當局會一方面控制入境人數,另一方面增加旅遊配套設施。
自下月一日起,深圳市放寬個人遊政策,非本地戶籍的居民可以「一簽多行」方式來港旅遊,受惠此政策者約四百萬人。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亦推行有關政策,來港個人遊大軍將增加逾一千萬人。客似雲來,理應不亦樂乎,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放寬個人遊可為香港帶來經濟好處的同時,亦會帶來各種問題,包括增加公共交通、醫療系統等等壓力,並會刺激物價上漲,影響基層民生。
梁振英表示要控制入境人數,顯然是回應市民的憂慮,相信港府會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央政府表達港人的意見,要求暫緩放寬個人遊政策,而中央出於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的考慮,亦會有所調整。早前香港市民反對「粵港自駕遊」計劃,廣東當局在如期落實香港居民到廣東自駕遊的同時,無限期擱置了廣東居民來港自駕遊,便是基於同樣的考慮。
但不能不指出的是,限制內地居民來香港旅遊在法律上未必站得住腳,只要旅客在香港遵紀守法,香港沒有理由將他們拒之門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絕大部分香港人可以自由到內地旅遊消費,內地人根據個人遊政策應可享受自由來港的同等待遇。更何況,當年個人遊對刺激香港經濟從谷底反彈功不可沒,現在嫌內地客逼爆香港,要求限制個人遊,難免予人過河拆橋的感覺。
不管喜不喜歡,香港經濟離不開內地,若因為市民反對而停止個人遊政策,香港經濟必然變成一潭死水,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所以說,個人遊對香港有利有弊,利大於弊,港府控制入境人數只能是權宜之計,長遠而言,香港應增加旅遊配套設施。統計數據顯示,○六年至一一年,香港零售業增長了百分之八十五,同期本港零售面積僅增加百分之三;酒店方面亦然,○一年至一一年訪港旅客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酒店客房僅增加百分之六。舉個例子,倫敦與香港的旅客量差不多,但倫敦的酒店房間比香港多百分之七十五。旅遊配套設施追不上實際需要,是引發各種問題及矛盾的主要原因,這正是曾蔭權政府管治無能的後遺症之一。
香港是開放城市,不僅經濟要開放,心胸更要開放,眼光更要長遠,切不可因噎廢食,因小失大。當部分港人對內地旅客愈來愈抗拒時,鄰近的澳門卻敞開大門,歡迎四方來客,實際上,澳門地方比香港小,但接待比香港更多的旅客還游刃有餘,這難道不值得港人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