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似落未落 滯脹揮之不去

本港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但物價依然高企,滯脹陰霾揮之不去,基層市民面對低增長與高通脹的雙重夾擊,可謂雪上加霜。

統計處數字顯示,七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百分之一點六,表面上遠低於六月份的百分之三點七,但剔除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後,基本通脹率按年上升百分之四點二,僅比六月份的百分之四點五輕微下跌,當中食品價格升幅高達百分之六點六,大大加重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當局承認,國際商品和食品價格最近有所反彈,情況值得關注。事實上,七月份的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之所以有所回落,主要是受惠政府代繳公屋租金,一旦免租效應消失,通脹率隨時掉頭回升。

正常而言,通脹與經濟表現成正比,經濟好時,通脹高企不足為奇。然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受外圍環境影響,本港經濟已經連續兩季錄得低增長,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甚至按季收縮百分之零點一。最不尋常的是,歐美通脹皆維持於低水平,內地七月份通脹率亦跌至百分之一點八的兩年半新低,唯獨香港物價居高不下。有學者指出,香港實際已陷入衰退與通脹夾擊的滯脹困境,市民的收入愈來愈少,開支卻愈來愈大,預計未來半年也難以改善。

通脹回落緩慢,物價高企,對基層家庭影響最大。九月開學在即,有社福團體進行「開學支出壓力調查」,發現近六成家庭的開學開支超過三千元,近八成家庭的開支比去年增加,六成二預計開支升幅超過兩成,遠遠跑贏通脹。調查顯示新學年幾乎樣樣加價,校服、校巴、文具、膳食無一例外,以一個擁有兩名子女的基層家庭為例,新學年開支便高達家庭收入四至六成,負擔不可謂不沉重。

為了減輕基層家庭負擔,社福團體與商界合作推行助學計劃,推出「一人一書包」、「一人一文具」、「一人一鞋履」等項目,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些善舉固然值得肯定,問題是,民間資源及力量畢竟有限,資助範疇不大,受助者亦不多,扶貧紓困的最大責任始終在於政府。

其實,雖然通脹成因錯綜複雜,外圍經濟走勢亦非香港可以控制,但政府坐擁大量財政儲備,並非完全束手無策。一方面,當局應該及早制訂預防方案,應付可能降臨的金融及經濟危機;另一方面,應該善用財政資源,適時推出扶貧紓困措施,紓解基層市民的燃眉之急。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特首梁振英強調「民生無小事」,施政「急民之所急」,如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便是當務之急,希望當局盡快抽離政治爭拗,為市民做點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