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詞典理解對方

過去由於長期以來兩岸的生活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上也有了差異,隨着兩岸日益頻繁的來往,要發揮正面的溝通效果,不因誤解而結合,更不至於因了解而分離,在兩岸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文化總會出版了第一本《兩岸常用詞典》,馬英九親臨主持發行儀式。

馬英九對於兩岸文字的差異別有獨到見解,例如他主張「視正書簡」就是能看懂繁體字、書寫簡體字,以推廣文化教育,但也引來拋棄了中華文化的嚴厲批評。馬英九致詞時表示,兩岸的語言隔閡,不必刻意要哪一方立刻改變,也不能要求任何一方放棄使用多年的習慣,透過《兩岸常用詞典》的交流得以解決問題。

馬英九對繁體、簡體字有其堅持與看法,他說不能容忍我們使用了幾千年的文字稱為「繁體字」,「正體字」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完全沒有任何政治考慮,純粹是中華文化本位。台灣的觀光風景名勝地區的商店為了招徠陸客將招牌增加簡體字,其實兩岸民眾都要學習看懂繁簡字,就無所謂文字的紛爭。

兩岸用語方面,無疑有很大的不同,意思往往南轅北轍,如大陸叫「皮包公司」,台灣叫「空頭公司」;大陸的「唱白臉」,台灣稱「扮黑臉」;而台灣稱「扮白臉」,在大陸又變成「唱紅臉」的意思。台灣稱「號子」表示券商、證券行,而大陸則是意指「看守所」、「監獄」,大陸的「上崗、下崗」,台灣稱為「就業、失業」。

其實兩岸的語言也在融合中,如台灣常說的「共識」、「很棒」,在大陸也成口頭語,「水平」與「水準」的說法也在交融中,《兩岸常用詞典》的面世,正是「正簡並陳、各取所需」,「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為兩岸深化交流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