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夏季會參與戶外活動,當我們到郊外地方,要小心避免被昆蟲及節肢動物叮咬。我們都知道蚊子能傳播瘧疾、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等傳染病,但大部分人會忽略一種名為恙蟲的微小蛛形綱節肢動物。成年恙蟲身長只有一至二毫米。牠們居住在泥土,但會爬到草上,再依附並咬噬經過的動物或人以獲取營養。被咬者除了感到痕癢,基本上是無害的。
但恙蟲最危險之處,是牠們身上可能會帶有一種名為恙蟲東方體的細菌。這種細菌透過被恙蟲咬到的傷口進入人體,引致叢林斑疹傷寒(又稱恙蟲病)。
這疾病潛伏期約十至十二日,典型徵狀包括發燒、頭痛及全身出紅疹,被咬傷位置會出現焦痂,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腦炎、肺炎或心肌炎。在一些醫療較落後的國家,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幸好這病可用四環素治療。若能及早診症及治療,死亡率通常低至百分之十。
衞生署每年接獲十至二十宗叢林斑疹傷寒報告,大部分都是本地感染。這疾病亦盛行於其他亞洲及東南亞地區,例如中國、台灣和泰國,在夏季尤其常見。恙蟲體積小,很難用肉眼觀察,難以察覺其存在,也沒有疫苗可預防。減低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防止被恙蟲咬傷,大家可穿上靴、襪子及長褲,褲腳要套進靴內。到草地進行活動前,可在衣物上塗上對人體無害的殺蟲劑。成人應在外露的皮膚上噴上含有百分之十五至三十避蚊胺(DEET)驅蚊劑。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杜啟泓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