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小修小補 半自由實不自由

一直備受詬病的強積金,將於今年十一月實施「半自由行」,相對於現時的完全不自由,這雖然比較合理,但由於新措施掣肘多多,手續繁複,打工仔要成為強積金的真正「話事人」,恐怕依然不容易。

所謂半自由行,即是僱員可就自己的累積供款部分,自行選擇受託人及投資計劃,每年可行使一次轉移權。不過,為免增加僱主的行政負擔,僱員每月供款仍局限於僱主所選的受託人戶口,換句話說,有意更換受託人的打工仔每年都要辦手續轉移供款。除了手續繁複,風險上升同樣令人擔心,由於每次供款轉移程序需時六至八周,期間的市場波動難以預料,隨時出現「低賣高買」的情況,得不償失。

事實上,大部分打工仔對強積金投資一知半解,對中介人提供的基金產品更是不甚了了,根本無從考證資料的準確性,也無從判斷哪個中介人及哪種產品最適合自己,所以,半自由行是否受歡迎,會不會帶來更多問題,既令人懷疑,也令人擔心。積金局估計可能只有一成僱員選擇將累積供款轉移,又籲打工仔不要跟風,可見半自由行依然談不上自由。眾所周知,推行半自由行主要目的是讓打工仔有選擇權,透過競爭促使中介人調減管理費,如今看來,這個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

強積金最為人詬病的是回報太低,管理費過高。以去年為例,整體強積金錄得一成二負增長,也就是說,未計通脹蠶食及管理費,不少打工仔的強積金戶口蒸發幾萬元。其實,如果讓打工仔自己選擇,即使對投資毫無認識,只要全部買入近乎零風險的政府iBond,投資表現也不至於如此不濟。難怪有人說,強積金制度與倫敦金騙局相差無幾,強積金變成「強迫金」。

更不合理的是,無論強積金投資表現如何差劣,管理費卻分文不少。有人算過一筆帳,以中介人過去平均收取百分之二管理費計,打工仔供款四十年,最終接近一半落入中介人口袋,強積金制度到底是為打工仔着想,還是為基金經理而設,不言而喻。雖然在輿論壓力下,部分中介人近年調低了管理費,但整體收費依然高達百分之一點七三,遠遠高過外國類似投資基金,所謂減費,姿勢大於實際,只是糊弄打工仔而已。

事實證明,強積金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單靠半自由行這種小修小補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當局有心改善強積金制度,何不參考外國的經驗,譬如將強積金交給金管局統一投資,這樣既可大大降低管理費,又可望提高投資回報,何樂而不為?「民生無小事」,新政府將安老政策視為施政重中之重,方向無疑是對的,而優化強積金,令打工仔退休生活更有保障,正是安老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絕對值得當局認真研究。